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袤的沙原。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横侵:纵横扩展。
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尚:尚有。
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苏轼喟叹着说:“离开故乡不知有多少路程了!”于是,苏轼喝醉了酒昏昏欲睡,却在梦中忆起了离别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梦惊之后贪婪地遥望着西南方的远隔天涯的眉山“故园”,不禁一阵空虚寂寞。此情此景,触目伤神,全词便在那月亮正静静照着江岸千里沙原的怅惘中戛然而止。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望”字是整首词的“词眼”。先是远望山色,既而仰望空中晚霞,再是近望地上寒花,进而平望远林村舍,最后着眼于南望故园。层层递进,首尾相映。在时间安排上,起自傍晚,终至夜深,表示其思乡之念,悠悠绵长。故其情感自然质朴,又委婉曲折,含蕴丰富,可谓一唱三叹,真堪与杜甫名句“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野五首》)的韵味相媲美。此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的情感抒发,也是与苏轼的淡漠名利的观念相一致。这与苏轼《南行集》诗中的“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初发嘉州》),及“幽怀耿不寐,四顾独徬徨”。“却思旧游处,满陌沙尘黄”(《牛口见月》)的诗句情绪遥相呼应。
幽赏无如酒共诗,朋欢相对复何之。双螯正美兼鲈脍,晚桂生香先菊卮。
述纪新闻因有果,悦敦亲戚话无枝。空庭石立堪呼丈,漱揽云烟傍曲篱。
根荄七窍倍玲珑,产尔亭亭曲渚风。勇退霞衣香故在,骈生玉子味仍钟。
人言太华标奇种,藕大如船想碧蓬。何待非常誇世俗,祇今盘露已能秾。
入门松桂深,清气生人心。霞影迷窗绮,花光照地金。
微风起层阁,初月升高林。终夜魂自健,满堂钟磬音。
江山暮凄凝,西晖亦未灭。登楼余何思,天末下微叶。
怀人阻轻驾,芳翰悚惊瞥。弄珠凄汉游,搴兰感湘别。
即事惜睽携,举目异徂辙。情随沅澧深,形滞江山隔。
洞庭信周险,南服资控扼。涘渚自靡涯,升涸恒依节。
流止貌涵鉴,盈虚几时哲。群鸥浴和风,棹女溯归月。
寸心澹元竞,千里平不竭。岁晚淹桂舟,蘅芜犹可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