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没有随春天归去,却穿过绣花帘幕,飞到屋子里。它呢呢喃喃,语音柔和地说了多时,莫非要和我住在一起?我久久地站立,久久地站立,含笑回答它:“不许!”
绣帘:绣花帘幕。
软语:语音柔和之意。
侬:即我。
延伫:久久地站立。
吴藻是嘉庆年间浙江仁和的一位女词人。她天资聪慧,才气过人,自称“扫眉才子”,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名媛淑女交往唱酬,颇负盛誉。所作小词巧于构思,精于造语; 长调则豪放有丈夫气,尤善题画。这首《如梦令》以寻常口语入律,可与《漱玉词》媲美。
词人抓住生活中一个细节——燕子飞入帘幕,巧妙地加以生发,用人禽对话的生动形式,抒发其春闺寂寞的心情,读来别有情趣。
首句“燕子未随春去”,出语平淡而意蕴深曲。燕子是一种候鸟,春社来,秋社去。在百花争妍、百鸟和鸣的春天,她伴随春光一起来到江南,穿帘过户,栖梁而宿;而当雨狂风斜、众芳凋零的暮春,她仍留在梁间,给爱春惜春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本词开头这句略去对繁华春景的铺写,也不说春事消歇、春意已尽,单说“燕子未随春去”,则爱春、惜春之意已明。这种手法词家称之“扫处即生法”。次句“飞到绣帘深处”承接上句而补足语意。词人独处深闺,忽见一双燕子穿入绣帘,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欣喜,又是疑惑。惊的是燕子闯进闺房,可谓不速之客;喜的是燕子未随春去,说明春意尚留驻人间,何况闺中寂寞,这自天而降的小生物正好作伴; 疑的是小燕子绕梁而飞,口中呢喃不停,它究竟在商量什么呢?词人不免定下神来注视片刻:“啊! 莫非是想搬来和我同住吧! ”(侬,吴地方言,即我)燕子没有回答,可是女主人却迟疑了——“延伫,延伫”两句重言把人物恍然大悟、惊定还疑的神色活灵活现地刻划了出来: 有燕子同住,固然可聊解寂寞,但终究排遣不了心头的怨愁,所以又含笑带趣加以回绝说:“不许!”
一首短短的小令出现了两个富有个性的形象: 活泼多情的燕子和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前者是后者的陪衬。自从燕子入帘,女主人的心理活动一下就活跃起来:时惊时喜,似痴似顽,自猜自疑,自问自答,嬉笑打趣的背后隐藏着春闺独处的郁闷。词中用语浅近而活泼,对话生动,纯以口语入律,“莫是要和侬住”、“含笑回他: ‘不许’ ”这类句子与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辛弃疾《西江月》“却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都是词中口语化、散文化的佳句。
楚氛望方恶,鲁战谟未谐。晋籴每多闭,秦饥良可哀。
三精塞祲雾,旸雨更为灾。巴蜀饥尘暝,关河士马来。
洪流灭阡陌,沟市盈饥骸。岂无眠戈誓,慷慨击楫才。
夏屋既漂摇,郊垒多崩隤。桢干可相寻,松柏亦已摧。
天王下制诏,仁声九域开。庶几赳赳客,犹上黄金台。
邑近蓬莱萃刘真,晓看簪履望尧云。三呼请祝圣人寿,亿载长为天下君。
荷柄飞香请碧斝,榴花照座舞红裙。更听既醉升平雅,始信宸恩浃海垠。
帘底银蔷,刚新试、单衫轻扇。偏不许,书长人寂。暂时相见。
宝甃睡猧梅子落,粉屏乳燕杨花暖。更小窗、低映画蝉纱,芭蕉短。
寻汉佩,芳蘅券,留必枕,丛兰怨。恁章台走马,小重山远。
腰瘦画裙声更细,鬟慵钿额妆都懒。记纱厨、隐卧绣芙蓉,移灯看。
孤情只爱写寒秋,便有秋声纸上流。更写白云三四笔,此中曾与故人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