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中国都是节日,真是有趣的巧合。元代的民间散曲家注意到这一点,作了同曲牌的组曲分咏它们,本篇就是其中的一支。既然是分咏,就必然要突出各个令节的特色。七夕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牛郎织女在夜间的相会,这是家喻户晓而又令人动容的美丽传说;二是民间妇女的“乞巧”风俗,《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可见其来源颇为古老。除了向月穿针的“赛巧”外,还有用蜘蛛在瓜果、小盒中结网,以及用水盆浮以松针纤草布现图形的“得巧”。熙熙乐乐,热闹非凡。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七夕这样,与日常生活及幸福理想同时如此地贴近。
这支小令仅用两旬对仗:“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就酣满地兼顾了七夕的两大特色,一“暇”一“忙”,相映成趣。从“天孙一夜”与“人世千家”的悬殊比照来看,作品的重心在于后者;但人世于七夕所领受的节日情味,其源头正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浪漫色彩。所以第三句又转回了“双星”,他们在经过一年的久别后,心事自然深密,情话自然绵长。这一句并不用直述表示,而用一个“想”字领起,“想双星”的人儿,心儿该同双星靠得多么紧啊!缅怀、遐想、赞美、怜惜、期望、羡慕……全都包容在这“想”字中了。
于是就有了末二句的神来之笔:“七月七,回首笑三郎。”这段话有两重解释。据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天宝十载七夕,杨贵妃在骊山宫“独侍”唐玄宗。“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这也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一段的本事,白诗引文详见注③。按照这样的理解,“回首”就是杨贵妃的现场动作,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向着明皇传递脉脉情意;这两句通过李、杨二人在七夕夜的呢爱与密誓,表现了这一佳节对天下情人具有欢乐畅怀的不寻常意义。这是一重含意。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明皇同贵妃不要说“世世”,在当世的夫妇也未能做到头。正是“三郎”本人,在“安史之乱”中违心地下令处死了对方。《长恨歌》记他之后还宫的情景:“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他无疑在“西宫南内”的“夕殿”中悄然地消度过七夕。从这一意义上,“回首”就是对历史的回顾,“笑”也不是呢笑、媚笑,而是嘲笑和嗤笑了。一切在七夕节享受欢乐、尊重感情、珍护理想的情男爱女,都有资格“回首笑三郎”。这是又一重含意。两重解释都能成立,它们在并列中互为补充,且将情侣在“七月七”的热烈奔放表现得栩栩如生。小令至此虽戛然而止,却仍使人回味无尽,同末句的双关是分不开的。
一篷风雨偶归迟,见说君来扣我扉。童子困眠梅树下,不曾放得鹤双飞。
玉桴乘夕远,金枝终夜舒。澄淳玄化阐,希微寂理孚。
悽恻复悽恻,送君汾水侧。人生欢会少,一别难再得。
昔经劫火然,二鸟奋惊翼。嗷嗷各何之,同落天西北。
日夕相和鸣,此乐未易极。狂风忽吹散,一鸟归故国。
翱翱入寥廓,万里期一息。邓林有馀阴,未肯栖枳棘。
玉山有嘉禾,未肯求粒食。一鸟独未归,毰毸老无力。
矫首思旧群,潸然泪沾臆。
楚水云荒过雁声,檐花细雨落芜城。同裳昔日犹侨札,异国人间几弟兄。
梦断衡阳天一握,话残梼杌烛三更。无端翠袖扶残醉,泪湿湘娥未忍倾。
翩翩云中鹤,来自华亭滨。徘回久乃集,伫立江之濆。
高步整霜羽,只影翔秋旻。岂无鸿鹄侣,俛仰鸡鹜群。
啄腥细流中,汝食得无贫。况有缯缴虞,惊顾何逡巡。
珠庭响清唳,胎仙舞祥云。胡不矫翮去,来仪瑞吾君。
饥食玉山禾,渴饮瑶池津。无言九皋远,鸣阴谁不闻。
绝顶危楼架碧空,居然弹指现玲珑。缘知伎仿长生殿,也在机关一线中。
风曳山妃带,云穿木客衣。青松容袅袅,红叶半飞飞。
月为幽人罢,春从旧处归。明朝碧峰外,试与绊斜晖。
庚申一之日,卧疴城南舍。霜雪正萧辰,凄迷夜复夜。
稚子愁不言,老妻但唶唶。人生各有涯,时至难更惜。
矧予拓落人,学道鲜蕴藉。生不应少微,死岂缘木稼。
既异处士怀,亦匪达官怕。嗒然天地中,随分沐大化。
一息此尚存,渊冰敢宽假。青灯自多情,照我书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