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维:语助词。
典:法。
肇(zhào):开始。禋(yīn):祭天。
迄:至。
祯:吉祥。
这是《诗经》中最简短的篇章之一,文句虽简单,但在《周颂》中地位却较重要:它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通过模仿(所谓“象”)其外在的征战姿态来表现其内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颂》之诗,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美其武功,那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了。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了邘、密须、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党,为武王克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郑笺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如崇国)以削弱其势力。郑说有《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自确凿无疑。《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与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证。最后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又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则与第一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是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自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诗经补注》谓其“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对此诗小而巧的结构却有着较大的语义容量深有会心。
这样的一首古诗,因其内容感情距当代读者的生活过于遥远,在接受过程中要产生审美快感,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当能使读者对此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如果此诗的乐舞能够复原,那么,欣赏这一武舞,观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应是一大艺术享受。
此诗是周成王歌颂周文王之德的。据《礼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载:“子曰:‘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周颂·维清》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
车遥遥兮,马骎骎。送君行兮,河之阴。望而不见兮,伤我心。
车遥遥兮,马萧萧。送君行兮,河之桥。望而不见兮,俾魂消。
车遥遥兮,马翩翩。送君行兮,山之巅。望而不见兮,涕留连。
车遥遥兮,马騑騑。送君行兮,江之矶。望而不见兮,泪沾衣。
尘土败名如败敌,云山招隐似招降。漫倾鲁酒醒犹独,聊发吴讴调本双。
谁念佳人在空谷,自同渔父老清江。它年对榻分馀地,风雨萧萧夜打窗。
穷巷车马绝,杖屦得往来。老侬起招呼,情话真乐哉。
意行忘早宴,佳处首重回。月出一犬吠,柴门风为开。
收还四方事,老子良足哀。
金陵佳丽地,神京郁巍峨。帝车环紫极,阁道近银河。
日上觚棱迥,云生象魏多。五侯车接轊,七贵骑鸣珂。
柳湿乌衣雨,花明太液波。曲台新讲礼,秘监旧书戈。
蜀郡王褒起,梁园枚乘过。得贤陈雅颂,平虏进铙歌。
太史金为匮,司仪翠饰牺。礼成蒙顾问,簪笔立鸾坡。
疏酌候冬序,间琴改秋律。如何将暮天,复值西归日。
摇落迎轩牖,飞鸣乱绳筚。烟灌共深阴,风篁两萧瑟。
虚堂无笑语,怀君首如疾。早轻北山赋,晚爱东皋逸。
上德可润身,下泽有徐辔。
清明过后,渐愁春怀抱。小白蔫红故相恼。正梨云坠粉、桃雨霏香,才开处、又被蝶喧蜂闹。
芳名呼姊妹,绝似婵娟,顾影相怜惜娇小。最好是轻阴、作煖烘晴。
更添得、晚来斜照。且莫负、东风赏花期,便百罚深杯、也须判了。
颠倒英雄熟是非,伯夷饿死盗蹠肥。太史著书发悲愤,问天不应增歔欷。
寒士好古艰遇合,牢落科场遭践踏。肉眼岂识璞中玉,销魂还逐风前蜡。
家徒四壁依傍人,巧者致富拙受贫。忧谗畏讥叹维谷,犹幸知己愁眉伸。
道义相交澹如水,金多交深物所鄙。小人有母孰养之,千里轻身浪掷死。
死忠死义原相成,惟有罔极魂萦萦。山鬼揶揄夸明哲,闾里温饱翻偷生。
辜恩报恩□莫计,世上休轻天下士。金乌玉兔疾如梭,千秋难解颠倒意。
请君熟读《颠倒歌》,英雄英雄可奈何!
从来那惯愁滋味。腰正瘦,心将碎。乌云才绾,菱花慵对,掩著琐窗寻睡。
敲朱户、檐马声凄,战金风、井梧叶坠。
不分芙蓉沉醉。笑海棠、露浓红退。满怀情绪,倚阑无语,兀自偷垂香泪。
总知是、秋梦无端,没来由、把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