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 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辅佐:辅助。

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创作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猜你喜欢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
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饮泪沾衣。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百尺楼头,奇哉此翁,元龙后身。当壮年襟度,百川鲸吸,平生出处,一片鸥轻。冷淡逋梅,淋淳旭草,但见风雷笔下生。荆州幕,觉坐间小异,乃有斯人。
牙樯喜色津津。正江影涵秋无点尘。对白苹黄苇,且供诗卷,紫薇红药,却演丝纶。举酒延蟾,倚栏闻雁,应念征人归尚春。君王问,尽不妨细说,万里戎情。
雨阔堤长走画辕,絮兼梨雪堕春烟。
东风苑外千丝老,犹伴吴蚕尽日眠。
池上今宵风月凉,闲教少乐理霓裳。
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
深碧长条浅紫芽,晓丛无数傲霜华。
只应耻在江梅后,未著叶时先放花。

昨荷缄书问起居,清风一箑意何如。报琼只有言相赠,灯火新凉好读书。

尸堂揭白写形模,几遍端相未是他。欲倩画工追笑靥,可堪连岁泣时多。

扰扰胶胶人自忙,心閒无地不清凉。两边战阵蚍蜉闹,花底生涯胡蝶狂。

幸有文书遮老眼,岂无藜藿疗饥肠。从教门外蓬蒿满,不见白丁计亦长。

梦想青山寺,前年住此中。夜堂吹竹雨,春地落花风。
旧句师曾见,清斋我亦同。浮生蹇莫问,辛苦未成功。

翩翩高广文,寄书江东滨。道逢杨子居,于于来问津。

要津在方寸,平步干青云。

才见花飞扫不开,只今青子落莓苔。当时一笑冰雪面,曾动扬州诗兴来。

下山如井上如梯,乱石嵯岈割马蹄。正是行人行不得,鹧鸪更在隔林啼。

酒醒人世换,碧桃靓、海山春。任青鸟沈沈,紫鳞杳杳,有玉林人。宫袍掉头未爱,爱荷衣、不染市朝尘。仙样蓬莱翰墨,云间鸾凤精神。
笑呼银汉入金鲸。琼苑目由身。羡咳唾成章,香薰花雾,音和韶钧。六丁夜来捧去,便天人、也自欢尖新。那得金笺飞洒,浩歌飞步苍旻。
一年荒宿敬亭岚,世路如今亦颇谙。
鸦带夕阳来舍北,雁传秋信到江南。
王曾素志非温饱,毛义微名为旨甘。
料得倚门凝望切,东风何日拥归骖。

诗酒怀元亮,文章羡陆机。灌花归旧圃,修业下书帷。

敢问青萍价,还将绿绮挥。何当垂翼者,亦羡九霄飞。

蛙鸣暮夜官何为,蝶恋芳菲梦不知。

珠帘巧费水日裁,万古垂垂浅碧苔。
几度月钩钩不上,孤云能入此中来。
漏鼓无声清露寒,西楼残月夜漫漫。
飞觞莫讶花催急,世界宜横醉眼看。

关河梗后草初肥,开遍桃花始见飞。异国有巢桃是客,故乡无主亦思归。

谁怜烟雨身空瘦,应悔呢喃舌已非。一自朱楼人薄倖,几回春梦断乌衣。

夕风吹白波,江树摇绿烟。行人望潮水,心与沧溟连。

榑桑东来三万里,晓看浴日重渊底。乃知碧海与天通,只隔银河一丝水。

美人住在东海头,身轻嫁与千户侯。频年转粟直沽口,樯头夜夜望牵牛。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