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道中

我行冀州路,默想古帝都。
水土或匪昔,禹贡书亦殊。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涂。
丛薄聚冻禽,狐狸啸枯株。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
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
程程望烟火,道傍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
野老欣笑迎,近前挽我裾。
热水温我手,火炕暖我躯。
丁宁勿洗面,洗面破皮肤。
我知老意仁,缓缓驱仆夫。
窃问老何族?云是奕世儒。
自从大朝来,所习亮匪初。
民人籍征戍,悉为弓矢徒。
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至今成老翁,不识一字书。
典故无所考,礼义何所拘?
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
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
踌蹰向苍天,何时更得甦?
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行走在冀州的道路上,心里默默的思念着故国的首都。
也许,现在的地理环境与过去不同;也许,《禹贡》里的地理区划与现在大不一样。
城郭荒凉象村落一样,加以雨雪载逾。
树林间聚集着挨冻的书鸟,狐狸在枯树边嗥叫。
低低的寒云似乎要压着我的帽子,冷风吹裂了我的衣衫。
有时朝上一望,嘴里吐出的白气,一下子就变成了冰渣,挂满了胡须。
一程一程地走着,盼望找到人家,可是道路两旁的居人很少。
小米无处去买,薄酒也买不到。
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
我犹豫不决的问野老:能不能借厨房我用一下。
野老看见我们就笑脸相迎,挽着我的衣襟。
端过热水让我暖手,让我坐在火炕上。
并且一再叮咛,不要用水洗脸,因为脸上受冻时间长了,乍遇见水容易弄破。
我对于这位老人的殷勤很受感动,慢慢遣走仆夫以便密谈。
急忙问野老出生于哪一个家族?回答说:“我们一家几代都是读书人。
自从蒙古人贵族一来,规矩、制度就完全与原来不一样。
百姓登记去打仗,都成了弓箭手。
儿孙纵好,也与猪狗一个样。
象我这个老头子,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切道德法律全不过问,礼义更不受拘束。
一谈起我的祖和父,那伤心深入骨髓还有余啊!”
听了老人的流泪之言,我一面叹息,一面拉着他的手,但又说不出话。
许久许久,只有问问苍天,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得死而复活呢!
我们都抽噎着哭泣起来,面向着屋子西南角供神的地方生气。
注释
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河南省北端一带。
古帝都:冀州为古九州之一。据《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杀蚩尤后为诸侯尊为天子,“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亦属古冀州地域,故称为古帝都。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山川、地理交通、物产等情况。
村坞:山间的村,句意谓以前繁华的城市如今像零落萧条的山间村落。
载涂:充满路途。
从簿:草木从生的地方。
襦(rú):短衣,组袄。
盱(xū)衡:扬眉张目。盱,睁开眼睛向上看。衡,眉毛以上。
冻凌:冰。
醪(láo):浊酒。酤:通“沽”,买酒。
垆(lú):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裾(jū):衣服的前后部分。
驱仆夫:遣走仆人,以便与老人知心细谈。
奕世儒:累世相继的读书人。奕,累,重。
大朝:指元朝。
亮:同“谅”,确实,诚信。
籍:登记在簿册上。老百姓都被征去当兵。
骨髓余:入骨髓有余,言痛苦之深。
踌蹰(chóuchú):止足不行的样子。
甦(sū):病体康复称“甦”,这里的复原的意思。

赏析

  此诗中不仅刻画出北方农村的贫困萧条,也写出了北方农民热情好客、诚恳淳朴的性格,指责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摧残。此诗语言朴实,时近口语,直抒所见所感,不事雕琢,感情真挚而关怀深切。

  “我行冀州路,想古帝都”, 诗歌起句,作者便点明题目——冀州道中。接着,“默想”两字,又把笔触伸向了广阔浩瀚、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描写出冀州的古老和历史的悠久。这两句,作者由历史的沉思转入对今昔变化的猜测,为下面的见闻描写作了巧妙的过渡。

  从“城郭类村坞”,到“仿佛似酒栌”十四句,是作者对自己冀州道中所见的描绘。 “城郭类村坞,雨雪苦载途”。以前, 曾是繁华都城的所在地,而今,城市却象山间的村庄一样凋弊;荒凉雨雪交加,充塞道路,害苦了行路的客人。这两句,作者用凋弊的城市和寒冷的雨雪展示出了冀州的荒芜和凄凉

  下面两句,“丛薄聚冻书,狐狸啸枯株”。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烘托出冀州的破败。草木丛生之处,挨冻的鸟几正瑟缩地聚集着,枯树之间,狐狸也发出凄婉的长声吼叫。冀州道中,鸟儿和狐狸是这般境况。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冻书、狐狸写到了人。“寒风” 四句,诗人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隆冬严寒的逼人。一个“著”字,形象地描写出了雨雪之大;一个“裂”字,又生动地突出了寒风之强猛;而“盱衡一吐气,冻凌满髭须”两句,则通过一个具体行为动作的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天气的异常寒冷。狐啸、风吼、雨雪交加的旅途上,诗人是多么渴望能看见一星烟火,寻找到一点米、酒,以此来解除身上的寒冷,去掉腹中的饥饿。

  然而,“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小米无得买,浊醪无得酤。”这里,“程程” 两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描绘出作者渴求的心理,又表现出诗人行走的路途之远,忍受的饥寒之深。他走了一站又一站,但始终看不到一丝烟火,看不到一粒米、一滴酒。这四句,作者又通过对人烟稀少的描写,更增添了路途的凄惨和悲凉

  “土房桑树根,仿佛似酒垆。”突然,前面弯曲而干枯的桑树断根旁,出现了一间低小的土房,看上去它好象是一个酒店。这两句,作者用“土房桑树根”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北方农村特有的纯朴景色,“仿佛” 两字,则既写出土房的矮小,极不显眼,又描写出风雪弥漫,整个大地隐隐约约,不易看清。

  以上,作者从城市凋敝、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了翼州的破败、荒芜和凄凉,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此方城镇的洗劫,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徘徊问野老”至“痛入骨髓余”,是作者对翼州道中所闻的描写。诗人着重描写出一个由世儒沦落为野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满含悲愤地控诉了战争对汉文化的破坏和摧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徘徊问野老,可否借我厨?”饥寒交迫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但中途的所见又使他犹豫不决。惨不忍睹的浩劫使翼州变得一片荒凉,这劫后余生的野老,诗人不忍心再去打扰他。“徘徊”两字,非常真实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但野老却出乎诗人的预料,他欣然笑迎,上前挽起诗人的衣袖,宛如对待一位阔别重逢的朋友。

  “野老欣笑迎”八句,作者用“笑”“挽”“温”“暖”“叮咛”以及“我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老的纯朴善良和厚道,读罢,老人的形象仿佛呼之欲出。这样一位仁爱的老人,他居住的地方,他出生的家族。诗人恳切相问。“云是奕世儒”一句,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惑,这位老人原来出生于世代读书之家。“自从大朝来” 十二句,是老人的言语,他揭露了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的轻视,鞭挞了战争的连绵。“纵有好儿孙, 无异犬与猪。”两句,作者借老人之口有力地揭示出元朝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愚昧和无知。“论及祖父时,痛入骨髓余。”则又通过老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对国泰民安、文化发达礼仪昌盛社会怀念向往,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悲愤和痛恨。

  “我闻忽太息”以下,是作者的所感。“我闻忽太息,执手空踌蹰。”作者听过老人的讲述和议论,不由得发出深深地叹息,他十分同情这老人的遭遇,也痛恨这现实的黑暗和荒唐,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却止步不行。这里,作者连续描写了三个动作:“太息” “执手”“踌蹰”,每一个动作都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踌蹰向苍天, 何时更得甦。”诗人止步不前,抬头仰望,问茫茫苍天;这令人窒息统治结束和繁荣的时代恢复的时间。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悲痛。末尾两句,“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作者把自己的悲痛推向了高潮,他泪流及面,饮泣吞声,不忍再说出更令人悲痛的话语,只得独自拂袖向西南方走去。“拂袖西南隅”一句,在悲痛之余更含有一股愤怒之气。

  这是一首叙事诗,看似平铺直叙,实际上感情充沛,又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时间先后为序,又各有侧重点,抓住重点充分描写,层层深人地揭示主题。先写北方的荒无人烟,再写文化被破坏的具体情况。由表及里,以诗人的悲愤为高潮,戛然而止。中间写老人的诚恳朴厚,使人看到传统文化教养的优良,加深对破坏的痛恨。

创作背景

  诗人于公元1335年—公元1340年(元顺帝至元年间)曾北游燕京,诗或作于此时。王冕出生于农民家庭,又因弃绝仕途,浪迹江湖。冀州为古九州之一,地处中原,原本繁华,但经连年战乱和元蒙贵族的残暴统治,早已繁华尽去,疮痍满目,诗人游经此地,感慨今昔之比,不禁满怀激愤,遂成此诗。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猜你喜欢
游目极妙伎。
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
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
斗鸡间观房。
群雄正翕赫。
双翘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
悍目发朱光。
觜落轻毛散。
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
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
常得擅此场。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
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姬周史统太销沈,况复炎刘古学喑。
崛起有人扶左氏,千秋功罪总刘歆。
因梦吴云赋远游,江花扶柁水悠悠。
半轮月散千山影,一叶舟胜万斛愁。
天气渐於寒食近,春风祗到牡丹休。
水程孤冷难为夜,起吸沧江当拍浮。

凭君寄语到仁阳,千里何曾异一堂。两地青山同白发,昨来如染再来霜。

藜羔淡无和,腐粟舂难圆。羞将馈俗宾,欢笑置子前。

子岂乏粱肉,对之每欣然。云胡恐费我,来往动经年。

子行信劳止,吾道良足怜。深期挹嘉话,不必枉华笺。

抱痁百日卧,欲言无与朋。敦敦守一床,鬓脱影如僧。

岂惟形容悴,智识无由增。视此不弃捐,子心一何弘。

细人忘名轧,俗士为利懵。孰能使余慕,君子固有恒。

营营苟得者,忍以利易生。徇欲遂忘反,捐躯匪其情。

古人崇仁义,讲切极粹精。于斯弗自得,猩狖垂绅缨。

贵有不足怀,贱有不足轻。景公徒千驷,子真岂其卿。

君王别馆湖中央,菊日浮游锦缆香。贪把深杯向芦苇,错教横吹惊鸳鸯。

车徒杂沓四岸合,殿阁洄沿一水长。万古有人还此地,他年吾辈是重阳。

稽首毗耶金粟身,静中多见闹中人。
却将不二门头事,时与虚空细讲论。

宽和能待物,凝密劝行仁。道德持三宝,恩私逮四民。

两朝隆汉礼,十乱冠周臣。一旦仙游去,空馀四海春。

衡之江,清且漪。
我有佳人,在江之湄。
朝餐菭蘠兮夕馔江蓠,欲往从之兮我马虺隤。
安得为琴高,沿波与君随。
衡之江,清且漪。

双文若是无寻处,从今切莫乘兴。石黛迎觞,秋波射座,稍待须臾之顷。

商音甫定。觉烟树伤心,乱山枫暝。饯了行人,雁儿叫得寸肠冷。

多才偏惹懊恼,怪青天梦梦,终古难醒。潘岳牵情,阴铿饮泣,辜负名场称俊。

还多耿耿。叹诗到无题,有谁能咏。几个良宵,独挨清漏永。

《唐棣》解未思,素绚识礼后。有意无意间,妙悟难授受。

旁通信可参,时世讵容苟。《雅》《颂》尚铺张,义显不忧蔀。

《国风》主谲谏,比兴无科臼。自非大小序,圣人亦束手。

毛郑及孔疏,仰若山与斗。郑樵生也晚,私智力攻掊。

一唱而百和,涂泽杂妍丑。但涉男女词,概出淫奔口。

安得起诗人,一一为之剖。

绝无尘处敞云扉,因病翻能久息机。求仲傥来堪破闷,少文孤往辄忘归。

幽禽过午啄花片,老树经春换藓衣。长物那关身死后,古来名士谢宏微。

记得儿时闺阁,亲剪虎符贴著。佳节徒然增感触,不减江潭放逐。

弃妇孤臣同一哭,命有彩丝难续。

前得得,后不得,
一贯谁知两五百。雨桧萧萧,
风松瑟瑟。隔山人听鹧鸪词,
错认胡笳十八拍。

幽溪青草结,沿爱适旁源。深竹水流路,无人梅一村。

云烟寻不到,泉石自相敦。明发须佳侣,香敲积雪门。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