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千人石上来多矣,岂知月夜尤奇伟。纤尘不动万籁寂,冷然一片潇湘水。
平铺宝簟光莹滑,脚踏白云飞不起。又如蓝田种玉生未齐,璆琳琅玕高复低。
楼台林影互亏蔽,恍如龙象如狻猊。众宾兴起歌且舞,持杯互劝行相携。
歌声上遏行云断,舞袖翩跹影凌乱。僧房有客窃睨之,疑是群仙降霄汉。
生公说法今安在,巨石低头向人拜。一方明月还可庭,空色元来本无坏。
举杯问月月不言,剑池龙化石依然。吴王已去那复管,付与吾人一醉眠。
翘首东南几夕曛,归心时逐广陵云。乘轩偶借天风便,喜读黄冈竹外文。
可怨异公子,终自不敢言。青松蔽南陇,白云生北园。
沉忧无人语,默念空凭轩。安得湛卢剑,以报相知恩。
短杖轻袍归去来,水云多处少尘埃。一春海鸟依檐宿,五月溪莲绕舍开。
云外送僧归日鸟,月中携客过天台。衰翁不得瞻圆相,犹望新诗托雁回。
爱山亦爱湖,停策展孤眺。晴光媚川渚,层波荡岩峭。
上下抱清辉,空涧尽回曜。一览三万顷,讵谓尽其妙。
远峰七十二,峰峰可长啸。恨无垂天翼,冲举历云峤。
心目两弃捐,冥观得大要。激发既无名,因依俱免诮。
所嗟进德难,未敢习渔钓。古今亦已殊,旷怀庶同调。
并世有硕儒,方雅镇流俗。幸厕籍湜伦,韩门仰培沃。
暌离过廿稔,失喜访灵麓。拙工倚大匠,隐栝到曲木。
奉手请旧业,蒿目悼危局。俯仰身世感,愀焉轸心曲。
小子有狂言,勤拳效忠告。古称不朽三,造物靳庸福。
南菁经解编,东华史宬录。传讽遍海内,学子丐膏馥。
投簪味道腴,勤学资先觉。甄文重流别,姚李踵芳躅。
孔传刊伪文,班书证疑读。遐哉千祀业,悉数屡更仆。
葵心倾太阳,匪曰智卫足。公当勉加饭,弟子行抱蜀。
几度层冈迥,朝烟午未收。豁开惊日近,风送觉身浮。
石阪马蹄软,霜天雁唳愁。滔滔东去水,一柱自千秋。
两向关头驻短稿,寒篷宁比拥旌旄。荷君不谴讥津吏,更把兼金贲小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