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夜饮宁辞醉,春醒莫厌投。有人重载酒,后会不须谋。
初日上东南,林亭空宿翳。草香珠露重,的皪侵衣袂。
唱杳曲池菱,吟馀小山桂。犹闻遗翰墨,但惜沉碑碣。
望古情已深,怀贤感亦系。由来澹荡人,别作流传计。
翕赩贱原尝,虚徐狎庄惠。谁陪飞盖游,属和高文丽。
是清溪。一曲流水绕平堤。古木过城,乱花飘径使人迷。
凄凄。问蒿藜。东园不见暮烟低。当时玉辇曾驻,向此垂钓乐未归。
锦鲤三尺,中涓争买,重劳御手亲提。爱张星墓左,南部妖丽。
全胜云西。
榆柳尚有乌栖。清露咽咽,怕向白门啼。钟山好,雪馀佳气,掩映斜晖。
逐花泥。咫尺旧院,芳畦脱寇,往日名齐。艳魂不散,总做流莺,一半分与棠梨。
太傅风流甚,池多画舫,洞有飞梯。喜得君王丽曲,举楼台、一一乞留题。
乐工老顿新翻,女真离调,亡国多淫靡。教内人、朝暮长流涕。
将往事、思写悲凄。奈禁林,朔马方嘶。又弥望、毳帐绕青羝。
更秦淮畔,残红片片,只衬香蹄。
青山结净因,回首迹俱陈。司马四壁宅,荣期百岁身。
文牺幸知免,行蚁待相亲。试料还真后,谁为倚户人。
奉礼惭明信,敛诚资宴歇。风露洒九天,星辰逼双阙。
屏听非效聪,规行殊改刖。春容启华萼,宵影动林樾。
思君空中云,惠我席间月。
赤日露顶行,步入南雷去。归来云雾生,薄暮雨如注。
苍苍将槁苗,郁郁色如故。人言太守贤,天意肯相助。
不喜亦不惊,太守若无与。日月行中天,照临及下土。
日月不自功,光明万民睹。我知太守心,借此以为喻。
试问喻者谁,三山老农圃。
纱笼诗句壁曾留,满目苍凉感旧游。函谷主人关令尹,扶风属吏汉诸侯。
莲花云黑三秦雨,栈道霜红万木秋。梦里不知君去远,更随明月到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