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洗车初断浪浪雨,西园顿惊凉早。网户传镫,瑶奁咒月,下界云軿空杳。
灵梭自巧。柰织锦年华,易催人老。寂寞琴心,夜深除向阿蛮道。
无聊凭遣酒盏,郁轮袍试按,应被花恼。鹊镜修眉,虫丝罥带,几处红楼人悄。
闲愁似草。叹络纬秋窗,翠衾谁抱。起看明河,玉绳天际晓。
石鼎何年勒篆文,烟花大半落苔痕。草堂一入谁为主,诗句何妨改谢墩。
未染仙人杏,偏柔帝女桑。应知蚕事早,不独斗年芳。
赫赫四公子,贤豪胥笼盖。宾客久寂寞,馀烈犹未艾。
匹夫尚轻侠,气焰通中外。遂使法网张,豪杰蒙系逮。
关东郭解亡,济南瞷氏败。庶姓甘屏息,富民徙关塞。
大狱急频兴,奸人弄机械。浇风炽一时,遗祸流异代。
伤哉王迹熄,版藉久破坏。世族业摧残,细民究何赖?
根本终动摇,有国当深戒。
李陵台北晾鹰台,秋到居庸万壑哀。九月出关驴背冷,十年回首雁声来。
中原戈马犹前日,边塞风云岂异才。掷画还君三叹息,陪都天仗泣龙媒。
古道于今叹《式微》,临歧执手更依依。山灵似有留行意,一片停云久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