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林下横门隔断桥,溪边草径入云遥。青山绿树知多少,谁道书声到市朝。
元戎拥貔虎,开阃镇朱方。勇锐知无敌,骁腾孰可当。
阴谋周吕望,决胜汉张良。坐使风尘息,论功宴未央。
春色三分有尚多,且饶芳草占高坡。门前柳色如彭泽,争奈陶君止酒何。
才难古所叹,摧折权谁司。龙眠五君子,盛事钟灵奇。
才名三十年,讵论成与隳。淡涩爱百川,季也情殆移。
忽闻百川逝,临风增怅而。今日始晤君,举体何清羸。
发言若春茗,甘苦心自知。哲兄竟已矣,诸子空盱睢。
赠君加餐饭,岁暮以为期。
我昨咏邛须,相将造芳圃。南种悉珍奇,目所未经睹。
何须问主人,携樽直入庑。主人笑出迎,看花有俦伍。
因之同欢酌,脱略如太古。尔我与菊花,亦竟忘宾主。
即此称快哉,主人有馀贾。相结再来期,兴酣慎莫拒。
乘此花正开,聊以慰辛苦。诘朝敕庖人,折柬招众父。
我亦与其中,晨兴便接武。入门闻清香,举目爱花妩。
登筵饮醇醪,饱德铭肺腑。为乐欣正长,引商复刻羽。
阳春天气佳,月丽清虚府。秉烛继夜游,分吟索韵谱。
才推河间雄,笺飞白雪舞。诸公八斗高,自足当绣虎。
我乃欲效颦,如弄输门斧。瞻言栖依处,何异金门坞。
傲骨我终持,不与时仰俯。朗吟乞食诗,无以济终寠。
饮酒不能多,所畏罚童羖。当此知己间,强为尽维醹。
主人酬劝频,先醒嫌小户。月色满花枝,时将过夜午。
运甓有后人,为能继乃祖。柴桑独酌后,犹恋晋亡土。
迄今景高蹈,五字惭规抚。维菊与忘言,芬芳自倾吐。
序晚值风霜,劲节孰予侮。藉非高士流,滥赏奚足取。
共识此中意,斯会同友辅。
少年意气,脑燕兵胡革录,虏王区脱。眼底朦胧,腹中空洞,不著曹刘元白。闻道殊科八中,也要彩卢连掷。收拾尽,到如今但有,寸心如铁。
天付,真奇特。口静神充,双眼胡僧碧。楚国离骚,唐朝词学,未信芳尘□歇。结取佳人香佩,截断儿曹绮舌。归去也,且斓斑戏彩,好春长日。
清瘦频年种菊忙,主人真似沈东阳。山潭饮水能多寿,泽国餐英不是狂。
小引壶觞乘夕霁,漫凭歌咏答年芳。相看兴到悠然处,试数从来得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