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
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
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额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向故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是全诗的主旨。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月晃苍山,风清黑水,花满原鳞城雉。燧松明夜火,歌来暮似城都市。
五华楼合,看五马迎恩,双鸿送喜。迟迟晷行春金碧,照春金紫。
此邦宜有循良,拥玉麟铜虎,旖旎叶榆难借寇,望登仙香尘遥起。
攀轩处、正红颊窥帘,华颠卧轨。画图外、甘棠阴里,心驰千里。
胡天黯惨胡云黑,朔风万里飞沙砾。旄头昨夜北庭高,苍茫不辨祈连色。
单于大猎初合围,诸部引弓半鸣镝。倏而毳帐徙漠南,雪片吹来大如席。
严寒乍耸筋竿劲,小队中分羽旂直。大宛之种五花骢,合沓群驱电雷逼。
晼促蹄高踣铁青,鬣张騣礧连钱赤。貂帽猪靴大耳儿,萧梢射鹿名无敌。
跑空一箭忽向天,海东青游落双翼。此时此马甲胡中,赵家承旨传真迹。
俞公爱马兼爱画,恍逢汗血从西极。君不见水晶宫前日挥洒,神骏不在江都下。
中原何限叶公龙,谁如匹练吴门马。
野鹿衔花宫禁悄,沈香侍宴归来早。念奴报道侍醒消,果下名驹鞲初好。
春风扶困上雕鞍,娉婷仙骨何珊珊。杏子裙遮金埒暖,鸳纹袖笼玉鞭寒。
香尘暗逐飞花外,半响鸾铃摇月佩。邀得君王带笑看,生怜冠绝风流队。
那知铁骑起渔阳,鼙鼓惊残歌舞场。无奈六军皆不发,马前宛转殉红妆。
酒满金船花满枝,年年高会趁花时。
莺啼燕语芳菲节,春水晴山祓禊词。
碧草似烟池似镜,青梅如豆柳如丝。
闲徵雅令穷经史,百罚深杯亦不辞。
我亦悲秋者,飙轮感岁华。风蝉咽残柳,霜蝶媚幽花。
山水供诗料,烟波隐钓槎。浮生何恋恋,随处是吾家。
南屏山色染春烟,路接高峰社鼓喧。第一桥边春更好,御舟閒在翠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