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使回亲旧集,虎穴问穹庐。半夜枥喧马,高秋盘进鱼。
真成聚东井,谁复话南徐。底事桃源客,新来书也疏。
犀盒偷春,鹅笙沸夜,曲栏花睡初醒。荀鸭微红,不许晚寒犹剩。
看门外、绛烛双笼,正楼上、麝巾低凭。红定。算全然不似,旧时三径。
寄语酒徒蒋济,总北酿清芬,休教酩酊。渐觉帝城,玉漏隔花催暝。
怪何处、北阮疏狂,约来朝、西山寻胜。谁应。只推言且待,雪残冰净。
湘竹生烟,剡藤铺雪,昼日初长。正梦吐江花,文成掷地,霞霏凤味,草圣称狂。
石黛方添,隃麋再蘸,洒出龙蛇又几行。虾须卷,看杨花点点,飞入池傍。
一泓澄似沧浪。但秋水、南华注两章。见翡翠床边,眼回雊鹆,珊瑚匣底,苔绣鸳鸯。
群玉山头,沉香亭北,游戏人间翰墨场。吾倦矣,凭他妃子,去舞霓裳。
苕溪洲渚上,青黛开烟鬟。石色何秀润,有璧生其间。
四围阻巨浸,世称浮玉山。狂潦不能没,高低依碧澜。
莲幕赵从事,昔年此盘桓。重来汎秋水,见之发长叹。
美璞贵内韫,叔降从时观。渺渺水晶国,虹光山月寒。
我行田间叹且惊,田间旱块丝纵横。荆榛恶草亦枯瘁,虽有稷黍何由生。
田边老人为予语,欲语先愁泪如雨。老儿百指住山西,世业农桑不工贾。
年年此田收好谷,玉粒长腰舂百斛。公私取给有赢馀,作饭为麋肥口腹。
今年旱种良辛苦,抱瓮浇畦宁入土。囷倾旧谷已无馀,新谷疏芜复如许。
年年百指无忧畏,今年百指俱憔悴。饿死填沟自不辞,只愁逋负官家税。
即今官税催输入,督吏临门如火急。老儿可是乐徵呼,其奈黍头无一粒。
我感翁言情激烈,却笑老翁言太拙。为陈天子有深仁,子惠穷民念民切。
况今官府皆时贤,会将租责都蠲捐。庶几俭岁亦得饱,且与尔曹图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