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遗山集:金末元初元好问之诗文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事迹见本书作家小传。诗中评论元好问入元后辑存金代文献之志节与诗作之成功,知人论世,切中肯綮。
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
“两朝”句:谓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无官”句: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参看《史记·伯夷列传》)元好问虽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未仕元,故曰“未害”。
“有史”句:谓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
“行殿”二句:拟想金亡后宫殿凄凉,抒亡国之悲。行殿,行宫,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杂咏》中咏金亡事一首有“幽兰轩已火光红”句,幽兰似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鬼火。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迁汴梁前之京都。乔木,高大树木,多用以喻故国、故里。《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故国多乔木。”李善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国家”二句:作者《瓯北诗话》卷八评元好问:“值金源亡国,以社稷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这里即用其意。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凿冰添砚水,燃干发梅花。踏破霜苔径,烧红雪树槎。
闭门风愈怒,送客日将斜。寒甚酒无力,闲多道有芽。
楮衾眠不暖,苇壁破难遮。他日瑶台上,流传仙子家。
乌林有鸟不安巢,闻有搀天赤壁高。我欲因之访遗迹,侧身南望首频搔。
采石矶头,蹑屐来登,兴怀谪仙。问沉香倚醉,宫袍曾着,夜郎流窜,彩笔谁怜。
一代才人,遭逢如此,漫说风流诗百篇。光万丈,但西南照彻,瘴雨蛮烟。
而今豪放谁传。道天子呼来不上船。叹骑鲸客去,只余红蓼,挂帆人远,莫问青莲。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何可无君一醉眠?凭高望,兄酒星如炬,牛斗之间。
一船书画归何处,三凤家风说至今。当日典型犹在望,前朝乔木已成阴。
筱云旧第经过熟,芸阁遗编奖许深。再拜宜为丈人行,心香一瓣寄长吟。
浩荡珠江碧水湾,接连花地启禅关。一条果市人阗咽,百尺经楼佛空间。
白足有贤思入社,青畦无数当看山。壁间小记题吾友,可惜斯游未及攀。
卷帘贪看翠眉颦,弱质纤纤最可人。京兆曾怜新样好,几回描画恐难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