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与君结交心,世人非所窥。如何金石谋,忽忽生别离。
孉娱不可再,沉思令心悲。君还处金闺,予将天一涯。
江湖渺浩荡,会面茫无期。行人从此去,彷徨亦何为。
君其爱玉体,慰我长渴饥。
万窍呼号声合时,孤怀起灭入支颐。苦言世械深妨道,未绝天黥尚有诗。
挟刃风威疑割席,翳灯岚气巧通帷。冰霜剥尽求真面,正要先生作导师。
紫荆树,花离离。光荣何芬敷,雨露之所滋。百年茏葱翠羽盖,费家子孙培植之。
紫荆树,叶翳翳。根既拨,叶乃悴。费家兄弟复同居,华鄂相辉似唐棣。
紫荆树,枯复荣,华开韡韡当中庭。折华起舞寿双亲,懿哉费家之弟兄。
名花新剖麝囊开,与客花时踏雨来。越土一枝分阆苑,春风三朵出瑶台。
朝云重压珊瑚树,宿露低倾玛瑙杯。重忆当时歌舞处,五侯池馆锦千堆。
桂林山深昼啼鹬,一春三见红日出。鸣雷达曙雨浪浪,洪潦平阶仍入室。
江间浪涌蛟螭翻,鲤鱼安得窥龙门。渡头行子立惆怅,徒系扁舟不可上。
美人只在水一方,百溯千回道转长。雨中空见枇杷落,飞尽杨花更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