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冥冥兮叠嶂,君独立兮山之上。石嶝险兮水道寒,思夫君兮未敢言。
无言兮皇皇,山阿之人兮告我以不难。木樛蔚兮下俯,石避碍兮行旁。
余冠兮巍巍,余步兮逶迟。俛首非吾之愿兮,斜径其将安之。
朝骋望兮昭亭,夕宿兮双溪。网蕙茝兮为盖,葺荪蘅兮为车。
欲腾驾兮高翔,恍导余兮上隮。揭北斗兮奠椒浆,簸南箕兮羞琼蕊。
灵欣欣兮顾余,亶正直兮为神予。
道人别我三年久,丘壑胸中趣益真。更与风流能赋客,来寻憔悴负痾人。
明窗辨药分寒燥,清夜吟诗动鬼神。促膝方欢又分袂,别愁还与月痕新。
昔君困齑盐,蓬首窗下读。秋萤屡乾死,明月以为烛。
麻衣肘欲穿,才换一袍绿。岂知冷淡债,十载偿未足。
书斋开冰厅,败壁数椽屋。横经缀鹄鹭,未省进凫鹜。
穷通更事耳,裘扇有反覆。直今张罗地,便恐车击毂。
先生粲可流,示现著冠服。从渠势炙手,了不见凉燠。
小诗应大笑,笑我未忘俗。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