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注释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仅仅。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qí)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同“纹”。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余: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活板、“板”通“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 “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

4、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


二、一词多义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2)皆为板本 (动词,是)

(3)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 (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 (动词,算是)

(8)每韵为一帖 (动词,做)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 ,被动用法)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 代词,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词,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词,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词,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词,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词,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词,指字模 )


(1)则以纸帖之 (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若 

(1)不若燔土 (如,像)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


火 

(1)以草火、烧 (名词作状语,用火)

(2)再火、令药熔 (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三、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

3、用讫再火令药熔 (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4、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赏析

  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史料,由于统治阶级的偏见,像毕昇这样平民出身的创造发明家,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本文作者独具眼力,为我们保存了这一宝贵史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从小人物开始做起的,这种进步和发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工艺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形象。写活字版印刷,紧扣“活”字,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版的优越性。写制版是按照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加以说明的。写印刷厂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写拆板是附带说明,但是胶泥字模的优越性,也在与木头刻字的对比中,其灵活方便得以充分显示。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整个过程,包括最后拆板的过程,一整套工艺,全无修饰性词语,用词准确,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印刷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释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运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贴之”“贮之”、“刻之”它们分别指代相应的事物,这就减少了行文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的优点,“烧”、“炀”、“镕”、“燔”,按照加热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别使用,用得都准确贴切。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猜你喜欢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
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
金鸡烟外上临轩,紫诰新垂作解恩。涿鹿未销初败血,
新安顿雪已坑魂。空林叶尽蝗来郡,腐骨花生战后村。
未遣蒲车问幽隐,共君应老抱桐孙。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金沙架上日璁珑。浓绿衬轻红。花下两行红袖,直疑春在壶中。
如今尚觉,惜花爱酒,红旧情浓。无限少年心绪,从教醉倒东风。

怕听花间惜别辞,伪留片语订来期。秦邮驿近江潮远,是剔银灯诅我时。

故里只十舍,滞留犹未归。
湖山无此好,父子且相依。
白璧难磨玷,黄间暗发机。
平生丘壑在,一笑释前非。
圃事亦儿嬉,因成二十诗。
似蒙神物助,堪作画图披。
南面开书阁,东偏浚墨池。
土功恐难极,莫可且随宜。
方广灵踪为绝概,到者纷纷殊不会。
乱云深处著禅庵,孤猿啼在萝窗外。
归欤正宜早,动也贵研几。夜深山月飞出,何地不扬辉。休说采山钓水,正尔切风批月,底用朵吾颐。万事一尊酒,身外复何为。笑年来,人与我,不相知。投林已分垂翅,犹劝九天飞。敢效归乡锦绣,且就盘铃傀儡,终日看儿嬉。但恐子掀举,谁与话襟期。

新筑书堂荫白茅,萧然终胜老禅寮。雪天最爱风敲竹,似向瑶台听凤箫。

旅人心长久。
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
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
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不。
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
回顾眺右狭。
日末涧增波。
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
绿苹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
愉乐乐不爕。
佳期缅无像。
骋望谁云惬。

谢家庄上分携日,一曲骊歌醉里听。惆怅芳卿梦中意,人间无路寄叮咛。

高桃花发江林里,蝶弄莺衔四散飞。
便开金盏留连看,莫放青春造次归。

閒居愧未能,淮幕冷于冰。家檄官无俸,山吟客有僧。

池荒眠鹭石,树折饮猿藤。寥落谁相问,孤明雨夜灯。

王公宁河彦,家山推麟凤。曾祖谥刚节,殉国泰山重。

君少负逸才,力学不好弄。追琢成文章,将为清庙供。

家贫守世禄,国恩支薄俸。辛苦事櫜鞬,黾勉易章逢。

上承老母欢,下教叔与仲。各举进士第,先后玉堂贡。

惟君补右职,羽林困羁鞚。时有张勤果,许君为国栋。

劝君脱兜牟,论荐储大用。君恋洁白养,甘阻六翮羾。

执戟扬子云,思比相如讽。朝出介马驰,暮归摊书诵。

我昔客京华,颇好事吟哢。定交杵臼间,羡君识鉴洞。

说诗解我颐,论文释我疭。一别忽六年,天为补缺空。

君备千城选,我献皋陶颂。重结金石契,忧乐誓与共。

造访停吟鞭,招邀破蜡瓮。暖扑东华尘,寒蹋天街冻。

快论争轩渠,得句互磨砻。往往拍案起,绝叫惊仆从。

君胸罗五洲,强弱分郑宋。谭兵鄙马武,著论先江统。

东邻氛正恶,庙堂事倥偬。我适登君堂,独居心有恫。

太息事至此,国是尚昏霿。一战将不国,祸变由斯种。

我闻疑信参,君言果亿中。岂料庚子夏,畿辅暴徒閧。

咄咄密勿臣,乃为市井哄。杀掠遍衢阓,横流如决壅。

君守朝阳门,匹马力制控。鸱叫昼日昏,麇聚凶徒众。

乱刃随交下,须臾毕酷痛。白骨荡灰尘,碧血滴乳湩。

次日我闻知,痴立若呓梦。犹忆十日前,过我食角粽。

哭君不成声,赙君不能赗。妻孥仓皇避,凛凛覆巢恐。

书史付一炬,遗稿莫甄综。钞存我亦失,慵放亟自讼。

我时三上书,不得采菲葑。京华随之覆,䝟貐谁始纵。

公卿不解事,安能责愚蠢。良人身尽歼,恩恤徒颁赣。

我长君两年,后死其犹瞢。匪仅抒私悼,兼为千古恸。

严霜白浩浩,明月赤团团。

轩然一点飞破空,素壁黯澹吹鹰风。无端五国城外景,移向艮岳神霄宫。

太清楼印钤芝红,秃笔喜作凌霄容。尤工点漆古无比,寒焰炯炯生双瞳。

当年禽荒游畋乐,㕲漱书成继肉攫。房山白与海东青,立韝前写奇格。

缟素漠漠长天开,金眸玉爪非凡材。悲台萧飒霜翮下,秋昊肃杀寒姿来。

呜呼!道君画此意胡取,图像凌烟深寄汝。鼙鼓应思将帅臣,丹青且付云霄羽。

火龙骑日雪满天,此际鹰乎奈何许。吾闻道君画鸲鹆,跦跦似兆青衣辱。

何如貌作南飞鸿,冰天雪窖书能通。鹰乎汝亦愁胡仄,粉墨峥嵘且秋色,落日青城泪沾臆。

经生天禄有光辉,骨相谁令食肉飞。邺下文章空几辈,顺昌旗帜震余威。

桃花漫问玄都观,芍药争开金带围。早晚除书下丹陛,那从贤达遂初衣。

伤心父老江津路,犹想当年上冢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