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闻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情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多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逐渐消失,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隐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危梯凌碧空,不与廛闾通。朝烟翳高栋,霭霭犹从龙。
遥睇辨沧海,纵观分岱宗。常山与马耳,历历在目中。
良时无停景,远宦如飘蓬。汨没困簿领,何以舒心胸。
公馀频登临,勿使酒樽空。行看五六月,下视零雨濛。
忆昔长安相会日,君方壮年我年小。只今容颜有更变,何况世事无纷扰。
先帝衣冠半零落,十年宾友全稀少。君今始作紫薇臣,笑我金门落魄人。
冯唐上书亦叹老,子云识字空愁贫。艳阳三月桃李耀,君非壮年我非少。
花开酒熟君远行,可惜春风阻欢笑。明星迢迢车关关,遥向楚水辞燕山。
但看朱绂在腰下,莫使白发生颅间。武昌城边江色淀,襄阳汉水尤堪羡。
东行何日访鲈鱼,南飞不得随鸿雁。少癖山水耽云松,两年楚上多行踪。
浮湘直下三千里,望岳遥瞻七七峰。知君跌宕轻驷马,顾予岂是功名者。
安得浮沉帝座傍,会须览眺苍梧野。苍梧风烟秋色开,武昌高楼吹笛哀。
帝乘白云去不返,仙人黄鹤何时来。君行访古兼化俗,长楫輶轩指南极。
岸上游穿罴虎林,潭中坐傍鼋鼍国。他时倘觅桃花源,北风为尔传消息。
三三九九,算灯期未负。底样深情者时候。甚青梅雨苦,红帛天沉,更提说,短烛频宵厮守。
银墙填翠鹊,织女黄姑,真个魂销可能够。促卸藕丝裳,叩叩鸳鸯,要验取。
香囊肘后。怪爇了、蘅芜待眠时,却翻作生疏,背鬟拢袖。
杜若䕷芜忽已残,西风泽国故多兰。閒来竹底拾翠羽,月下不知清露寒。
江流无直波,造化妙融结。凝此秋一湾,知几翠屏折。
丛芦窈然青,危石蠢尔凸。岂愁顽蛟蹲,到寺渐奔泄。
群峰密构接,高蹠忽踏裂。虹梁轶天半,垒石补空缺。
千夫挽长茭,哀过啼猿切。迢迢孤蓬眠,况有万里别。
江流近海迎朝暾,焦山苍苍当海门。忆君焦山《古鼎篇》,势凌海日倾江源。
金山楼观特瑰丽,撞钟伐鼓风涛喧。我行再过焦山下,海云堂中空梦魂。
兹山不到屡惆怅,怀惭竟践苏公言。惟我与君亦如此,知祢不荐昔人耻。
只有思君日夜心,长江湛湛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