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北戍逢君岁建寅,岂知今作落南人。瘴来客病邻山鬼,舶去乡书托海神。
目送飞鸢偏恋土,梦随画隼共行春。谢家兄弟如双璧,交契宁非有宿因。
此际东吴,正黄菊离披,紫螯郭索。作装底急,使我伤于哀乐。
西堂夜话,算曾经、几番晦朔。又来朝,河桥判袂,匆匆弟酬兄酢。
昔日扬乌项橐。须臾吾已老,凤飘鸾泊。乌衣门巷,变做豆花篱落。
半生牧豕,问何年,离蔬释屩。喜余季,来春花暖,休恨一官禄薄。
天台之山四万八千丈,我昔飞梦登其颠。三更鸡鸣海水赤,白云万顷皆琼田。
长松如龙倚绝壁,飞瀑悬崖练花白。仙人邀我饭胡麻,洞府高寒留不得。
却从天姥蹋虹霓,独抱明河秋月归。别来此境不复到,空谷夜夜青猿啼。
丹丘有客持束绢,使我玩之神不倦。林峦暝色隔烟萝,仿佛当年梦中见。
故山桃花今有无,刘郎何不归仙都。刘郎何不归仙都,莫向人间寻画图。
衡门风雪人稀到,一个幽轩竹四围。半子送年将旧酒,诸孙迎岁索新衣。
惊鸿此日犹南去,老鹤何年共北飞。却忆太常张博士,天香携袖早朝归。
素琴膝上,悄偎人寒玉,疏影帘际。渐近春宵三九后,月色便多欢喜。
绿萼分携,蜡书不到,梦里江南水。绮窗微雪,不知此日开未。
孤负湖上青山,疏枝冷蕊,正东风初试。鹤病新苏,可耐得、冻石清泉滋味。
词笔粗疏,笛家哀怨,心绪都难寄。无人林下,一双翠羽飞起。
小院静,见暖日烘花,莺梭织锦。检点芸奁,浅碧深红,无力绣床斜凭。
叶遮莲映。刺一对、鸳鸯栖稳。彩丝欲整还停,霎时柳瞑花困。
愁春清昼永。听杜宇枝头,声声离恨。翠羽笼窗,鹦鹉帘前,低诵侬诗乍醒。
金钱怕问,卜不出、天涯芳草,王孙归信,远山断烟青迥。
上清宝箓乞长生,弓剑谁攀五国城。一诏轮台终自悔,至今人颂武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