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这首小诗,在他的集子里,本名《夜直》,也就是说在翰林学士院中值夜班时所写。《千家诗》后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咨夔)和第83首《直中书省》(白居易)都是写这种情景。此处,选诗者为了切合集中按四时编排的特色,将题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卧病常迟起,焚香独燕居。聊因谢簿领,暂得弄琴书。
岳色盈虚牖,泉流绕暗渠。虽然官府内,不异在林庐。
养鹤人何在,北园空此亭。树当原座绿,草傍故阶青。
近水长桥卧,小山怪石层。好诗吟未就,落日满疏棂。
君不见庐陵周原上山兀,草木无根尽童突。何年下掘得石炭,劫灰死凝黑龙骨。
十年兵兴铸鍊多,千包万秤严征科。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交滂沱。
斸深掘远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几人归,接绠篝灯出牵挽。
舟输担负入公家,连屋委积如泥沙。霞蒸风吼入炉韛,但见刀戟锋镞烈燄闪闪飞银花。
我愿天公悯民苦,尽敕石煤化为土,随穴湮填永无取。
便令四海歌升平,烧山铸镈销甲兵,民绝横死无苛征。
杰阁枕江插天出,万流訇湃吞赤日。锦袍学士忽骑白龙去,一千年后冷煞仙人笔。
满屋倏尔飞风沙,苍松赤石蟠龙蛇。生平梦游十洲三岛不得到,天风缥缈蓬莱槎。
陡觉岱华匡庐峨眉起方寸,万峰突出天之涯。阴晴云日幻古壁,是谁笔底奇气凌烟霞。
得无荆关绘飞瀑,不然道子嘉陵山水图一幅。那知腾掷造化割阴阳,竟有于湖画手萧尺木。
呜呼萧君意气何壮哉,得毋抱此模山范水之雄才。
狂呼谪仙借酒杯,胸中块垒一凭生面开。香炉瀑布,剑阁楼台,齐烟九点,玉女三台,一齐飞落毫端来。
青莲老去山无色,谁与凿破扶舆灵气留遗墨。青天咫尺须弥存,虎啼猿啸峰崭崱。
当年太白芒鞋踏破万山处,一一绘出天地仄。振衣千仞登江楼,四壁苍苍悬岩流。
岚气湿裾光入杯,五岳震荡心夷犹。奇花异石逞光怪,奔崖绝壑声飕飕。
吁嗟乎!男儿不得挂剑万里博封侯,也须东插泰山日观脚,西登太华落雁最高头。
眉山风雪饱囊橐,匡之君兮骖鸾而来游。安能低眉俯首,徒将心血穷雕锼。
忽尔山灵真面都从壁上出,墨华淋漓元气遒。江风浩浩生两腋,会须骑鲸仙子云中争唱酬。
大叫画手尺木子,一聚仙楼同千秋。
陟云山,望岭以南。山有崔嵬,水有潺湲。山高水长,邈不以源。
水流盘盘,山蹲桓桓。五岭以南,广郡中蟠。广风积顽,广氓积蛮,广习积奸。
风浇波漓,收挽之难。识治良材,于也永叹。虽则永叹,不一手援。
或一手援,弊积力难。维彼顽风,耰锄之子。释之耰锄,为民之巨。
嘬民骨膏,斮民骨髓。纸棺尸民,炙我民腑。翻手覆民,室民之宇。
渠脍渠炙,皆我民者。公为民主,为民父母。悯此民顽,有涕如雨。
维彼奸风,民之蚩蚩。不教不悔,匪刑匪仪。养之室穴,如鼠如鸱。
刑斯弗惭,礼斯弗知。维肥甘之羞,惟身之肥。臭丛蝇毬,肉丛蚊飞。
公斯涖斯,克振克夷。克振克夷,莫之或知。维彼蛮风,为民之祟。
出则民蛮,入则民帅。戕我民良,丛我民瘁。我民号天,有号如醉。
我民无辜,惨惨心坠。虽则心坠,莫释系累。我公于民,忧民如噎。
虽则如噎,蛮风日逝,大为民厉。公大赫怒,曰我民子,我民父母。
民我之依,我民之抚。民我何有,我何为者。维彼顽民,谁附谁主。
取彼之附,投畀狐鼠。取彼之主,投畀豺虎。顽不民残,奸是寡与。
奸民寡与,良孰予侮。顽奸内空,蛮氓外距。维彼蛮氓,惠不以字。
则惠以字,愈跋斯扈。猱木之升,阻嵎之据。是用赫威,惟威斯惧。
是募予戎,是裒予储。是砺于戚,是饬旄羽。维予之饰,维时之取。
殄此蛮氓,为民之祜。殄此蛮民,脱民陷罟。我岭海民,祝公万祀。
万祀保民,永民之赐。维昔暵旸,焦燎下土。春苗焚枯,自春徂暑。
暑夏赫威,威炎泰膴。桔槔辚辚,瘁民伛伛。谓不有秋,谓阖室死。
公曰何辜,民之疾矣。我则长民,民之庇矣。我民何辜,而乃有此。
则我躬之辜,昊天乃尔。盍我省躬,祈我民祉。撒盖跣行,周十数里。
逾十数旬,弗雨弗止。污瘁体肤,不遑宁处。曰浩昊天,疾毋民以。
锡之雨霖,泽我稷黍。我民父母,民之攸恃。衷悃回天,遂降甘雨。
甘雨洋洋,我黍藇藇。我民得公,大慰疾苦。我民得公,食有廪腴。
我民得公,寒有絮褚。我民得公,室有照炬。愿百斯年,维公父母。
愿百斯年,维公维主。愿百斯年,维公哺乳。维百斯年,孰公是侣。
公于广人,罕有誉语。毁誉坑溪,皂白机杼。于憎斯排,于爱斯与。
谁秉鉴绳,千度于茹。采樵有歌,矢歌如缕。虽则如缕,曾不纂组。
万古矢歌,敢曰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