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两桨春柔,重闉夕远,尊前几日惊鸿影。不道琼箫吹彻,悽感平生。
忍伶俜。杳杳蘅皋,茫茫桑海,碧城往事愁重省。问讯寒山,可有无限伤情。
作钟声。
换尽垂杨,只萦损、天涯丝鬓。那知倦后相如,春来苦恨青青。
楚腰擎。抵而今消黯,点检青衫红泪,夕阳衰草,满目江山,不见倾城。
莺花配偶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新婚燕尔,苦尽甘来。
也不索将琴操弹,也不索西厢和月待,尽老今生同欢爱,恰便似刘阮天台。
只恐怕母亲做猜,侍妾假乖,小姐难挨。
有池可汲园可斸,拂袖归来心愿足。自甘学圃为小人,爱此菜茹画苜蓿。
元修雨后脆且腴,诸葛数荣□浓绿。萝卜生儿芥有孙,芋魁出水频浇沃。
罢锄时或钓池鱼,隐几何曾梦蕉鹿。既无抱瓮老翁劳,亦免趋炎胁肩辱。
吾尝寓甲第,纷纷厌粱肉。吾今旦烹葵,食郁杂野础。
彼紫驼峰出翠釜,争如菘韭侑炊粟。五侯之鲭世所贵,五辛之盘吾亦欲。
庸人皆被富贵熏,或羡吾饕是清福。但令此色贯驻颜,隽味齧根充我腹。
三年不窥惭仲舒,吾侪何可轻樊须。九月筑场十月涤,连年藉此输官租。
徵求日以繁,逋欠日以积。斯民丧乱余,哀哉生计拙。
大户尽逃亡,小户遗单孑。可怜墟里间,往往炊烟绝。
去年又歉收,亩谷不盈石。尽室一饱难,愁肠蕴百结。
刺史职抚字,何以安兀臲。流离尚未定,官符下稠叠。
国用有常经,敢不勤督责。频年普蠲减,朝令非甚迫。
奈何期会逾,罪谴懔莫释。起视鸿雁嗷,哀哀满中泽。
田园非所靳,儿女非所惜。独恨受者谁,相与增哽咽。
百死余一生,那忍更摧折。朝廷鞭扑具,岂为穷黎设。
况复室悬磬,鞭扑亦何益。忆昔奉简书,此邦移节钺。
帝曰咨汝才,努力务存活。圣人重爱民,敢惜一官掷。
私愿宽法令,起死而肉骨。庶几流亡归,稍稍复征额。
民穷盗贼源,谁其鉴覆辙。流涕为此诗,輶轩尚采择。
独带斜阳来北郭,不知明月出东山。翠浮华顶烟初敛,绿满平畴水自环。
正喜一登皆在目,未辞屡到即忘还。赋成却愧非王粲,诸老高名岂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