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注释
猿愁:猿哀鸣。
踊:往上跳。
汨罗江:汨(mì),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此时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诗中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语调拗折,句法奇崛。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后两句,韩愈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

创作背景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御宿长杨馆,南山沁水园。风尘犹日日,花柳自村村。

王谢人家远,朱陈里姓存。飘零香涧水,摇飏绿柴门。

杜曲风和雨,秦人子又孙。细腰桃露脸,脉脉竟无言。

寒声著叶冥冥雨,晚色遮山冉冉云。
且喜翠颜长好在,水边小住可无君。
为县潇湘水,门前树配苔。晚吟公籍少,春醉积林开。
涤砚松香起,擎茶岳影来。任官当此境,更莫梦天台。
饷厚东阳一万番,从今难放笔头閒。
新诗正与花笺似,文彩纵横咳唾间。

诗书鲠胸中,何地堪一吐。使子居谏官,奸佞必败露。

忽闻试第一,彼族乃凶惧。邪正不两立,事急复奚顾。

居然置勿用,遮日手可怖。于君究何损,微哂就归路。

端人遂裹足,所系岂细故。

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忽传千里札,坐使寸心违。

鬓发行来变,丹枫别后稀。时时通远梦,恍是蓟门非。

海角分携仅十年,钜创钧是偶生全。相逢未暇聊持酒,就别还惊欲放船。

顾我滞踪徒衮衮,羡君归翅自翩翩。蕲春岂足劳馀刃,应有佳声慰慊然。

小楼梦断莺声入。最无奈、伤春伤别。栏干寸寸闲愁积。

秋比栏干曲折。

红窗外、游丝飏碧。正风暖、水香三月。一篷花影谁移楫,或是桃根桃叶。

孺慕一生今老矣,苍颜长日更嗟吁。坐穿赤石元猿啸,手植青松白鹤扶。

香露滴残千载泪,醴泉流出百年酥。高天瑞动悬弧日,恰见丹书贲草庐。

小姬劝客倒金壶,家近荷花似镜湖。游骑等閒来洗马,舞靴轻妙迅飞凫。

油云判污缠头閒,粉汗生怜络臂珠。只有道人尘境静,一襟凉思咏风雩。

辞乡不觉远。
欢寡忧自繁。
何用慰秋望。
清烛视夜翻。

麂眼篱边,蛩声阶畔,又见凤仙开矣。寻遍露丛见摘,碎捣金盆,染成霞腻。

似唾绒点点,早一夜、春生纤指。惹檀郎、时泥人看,惊笑是弹红泪。

七夕星期又是。乞巧筵前,女伴穿针偷比。更较唇间脂晕,臂上砂痕,一般妍媚。

怕猩红易褪,遮莫向、银塘频洗。试瑶琴、月底携来,弹作落花流水。

朝罢銮舆下王墀,临门骈锡自天垂。唱名颁给依金水,叩首亲承出凤池。

未愧桓荣稽古力,独怜颜驷遇时迟。归来云锦生茅屋,默坐时歌湛露诗。

春带愁来花事早。惜花心、又愁春老。一枕风声,半窗雨响,又是落英时了。

晓起捲帘心草草。又无端、被花相恼。燕苦香残,莺嫌艳冷,触拨闲情多少。

太华西来翠浪过,乱峰高处见黄河。云霾荒堡归人少,风卷平沙落雁多。

身健却逢忧患日,秋悲况奈别离何。音书寥寂年光晚,剩有豪情对叵罗。

西域紫驼高硉兀,不见肉峰惟见骨。左顾右盼如乞怜,欲行不行还勃窣。

向来负重曾千斤,识风知水灵于人。长鸣蹴踏塞北雪,矫首振迅江南春。

只今多病兼衰老,疮皮剥落毛色槁。秋沙苜蓿三尺长,空向墙头龁枯草。

平津赐第久荒芜,杰阁巍然瞰楚都。高处衡庐天外伏,到来云梦雨中无。

千家烟火犹洲渚,几叶风帆自画图。曾是赤眉烧不到,奎光深照斗牛孤。

百年节义仗英豪,一死翻怜女子高。
不敢高歌题卷上,转喉恐触旧官曹。

过此峰逾峻,峰形隐石楼。丹梯无路入,碧牖不知秋。

怪树如人立,潈云似水流。若非鸾鹤背,安得陟丹丘。

频年惬远游,岁晚独牵愁。
底事故乡泪,偏当今夜流。
柔风将报柳,残烛更明楼。
君醉且休别,同予送晓筹。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