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注释
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南:向南。
合:汇合。
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抵:击拍。
悉皆:都是。悉,全。
敧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垂阴:投下阴影。
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
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已来:同“以来”。
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乃:于是。
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俾(bǐ):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裨(bì):补助,增添。
形胜,优美的风景。
命:命名。
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赏析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

  从“此溪若在山野”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以及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创作背景

  《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元结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元结《谢上表》)。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猜你喜欢
驾犁岂知耕,布谷不入田。
大农坐官府,百吏饱穷年。
一粒硫黄入贵门,寝堂深处问玄言。
时人尽说韦山甫,昨日馀干吊子孙。
牛羊散空烟,凫鸭满平坂。
扶藜度西麓,脱屦涉南涧。
行观頳肩穫,坐媿绿阴饭。
田毛屦靡赢,井税亦可办。
隔篱新酿熟,要客一笑粲。
寂寂宁少悰,炎炎故多患。
但愿长如兹,聊尔娱岁晏。

偶然一作侯门客,懒向侯门借颜色。偶然一艺能通神,懒向人间称艺人。

南阳杞菊甘谷水,前身恐是天随子。谁言见画如见君,石头城外多愁云。

岐亭幽梦堕微茫,百草先春自不芳。山雨压低临涧影,天风吹下满林香。

梨花少韵非俦匹,竹叶多情故敛藏。长记江桥闲立马,落英谁扫重情伤。

十日追随意未倾,一朝言别若为情。秪怜对酒成高会,无那挑灯是送行。

家累关心难共语,功名垂老不堪评。便应拨棹从东下,十亩閒閒尚可耕。

白骨成灰恨未灰,招魂万里海天回。少年不幸悲行路,吾道将穷失此才。

三岛烟霞求药草,六桥花柳起楼台。别时壮语归泡影,浪走风尘作病媒。

天子欲宽南顾忧,绣衣曾是旧人求。
山川不改元负采,父老能言昔政猷。
襦裤疲民不枕奠,纪纲新度觉钱流。
年灵一种同天地,雨露何偏十四州。

春风杨柳汉江波,零雨三年有凯歌。汉将龙旂回日月,王人虎节照关河。

楼船横海威名盛,台笠遮山惠爱多。二十一都驰马过,城南风景奈愁何。

经筵进讲天人喜,宣索金缯赐讲臣。已觉圣躬忘所倦,教将古训更前陈。

河南桥下旧英雄,半百年华一梦中。五夜忽闻呼启启,九原堪恨去匆匆。

孤鸾吊影菱花掩,怨鹤无声蕙帐空。斧钺朱殷今日事,埋香有地不如公。

出关何年无,入关亦时有。谁知七品郎官归,赎自两县百姓手。

官视百姓如仇仇,百姓视官岂父母。云何两县风气殊,谪戍其官引为咎。

或咀于社或祝神,或聚而哭或狂走。或欲慷慨三公陈,或欲匍匐九阍叩。

其小人曰必归公,公不即归我颜厚。其君子曰必归公,公之归也义不苟。

方今天子真圣人,仁孝聪明本天牖。公有祖母年及耄,公有母氏亦多寿。

若公之子以情闻,公不当归众人后。锾赎之说古有之,国典公谊两无负。

龟卜筮卜卜吉同,众乃唯唯不否否。青钱早信输乞儿,白璧不烦待良友。

风霜奔走皮肤皴,道路哀号面目丑。万千人心同一心,长安市上叹未有。

春风策马居庸还,关内依依曳杨柳。绘图题句盈箧笥,其荣乃与使相耦。

回首一官值几何,天之玉成意非偶。于今归来月八九,处处家家进鸡酒。

深闺儿女无所知,往事言之尚疾首。自愧无德何以堪,作此诗焉志永久。

谁与两县新城曹,谁与赎者一穷叟。

十月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坡。适薄暮得鱼,细鳞巨口,新霜脱叶,月步行歌。有客无肴,有肴无酒,如此风清月白何。归谋妇,得旧藏斗酒,重载婆娑。
登虬踞虎嵯峨。更凭醉攀翻栖鹘窠。曾岁月几何,江流断岸,山川非昔,夜啸扪萝。孤鹤横江,羽衣入梦,应悟飞鸣昔我过。开户视,但寂寥四顾,万顷烟波。

北平雄镇翼幽燕,千里潮河朔漠连。司马高台闻夜吹,卢龙古塞入秋烟。

开疆竞说分三卫,筹国何因弃外边。叹息宁封南徙后,遂令烽火达甘泉。

小桃微雨夜来香,朝入鸡坊暮狗坊。
无赖杨花偏解妒,团风先占打球场。
不离井闬近移家,草径茅堂带郭斜。
岂为秘书增斗帐,转因载牍问香车。
新人路半邀桃叶,邻舍篱根问杏花。
何事多情旧时燕,随君将子过檐牙。

又相逢、深寒帘幕,晴光镫影参差。素兰羞叶瘦,铜瓶湘几外,占春宜。

瑶姬惯嫁,便远行,未损腰支。看万里轻车细驮,玉蕾琼肌。

抛离。一分尘土,不须风露,自秀芳时。嫩黄三四箭,暗香疏影地,摇曳烟丝。

伴晨妆夜盥,却未妨、污粉凝脂。怪只怪、横江一笑,误了幽期。

云端象鼻通,一瓮自冲融。
岂是乾坤小,当知造化工。
灵泉猿不饮,丹气鹤常弃。
仙子乘鸾去,何年返故宫。

记公当日事,天上冠群英。偕计旅庭实,稚齿先英声。

胸中五色绢,补衮泽斯民。云胡卷而归,不效岐山鸣。

翛然脱外累,志尚惟清宁。坐使嘉谷富,无复生蝗螟。

因公古人风,并得千载情。

小院苔浓,曲栏花放,趁风吹到窗前。那堪离别,相见又经年。

一种痴情谁觉,都爱此、草色芊芊。斜阳里,寻芳何处,风致最翩跹。

休贪春色好,匆匆过了,瘦影谁怜。剩零星残粉,冷落西园。

何不乘风化去,便从此、栩栩登仙。真超脱,芳魂差胜,叶底抱香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