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的作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说诗粹语》的作者沈德潜也说:“诗要讲弦外音,味外味。”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要有言外之意,才能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这首诗就有这个特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失幸的官女怨恨君王的无情,然而仔细读来,却大有深意。诗人把准备应试的考生比作望幸的宫女,把主考官比作君王,把“美人”比做因主考官询私情而得中者。诗中含而不露,却又无情地讽刺了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
诗人一开笔,便描绘了一个登上高台而无心打扮愁眉紧锁愤慈难平的官女形象。第一句是写失幸官女怨恨之情态。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个官女愁怨的面容。上一句是对官女体态的勾勒,下一句是对宫女的面容表情工笔细描。二者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便将望幸官女的情态、心绪,由表及里地合盘托出。既有表情的愁怨、又有内心的愤慈。作者匠心独运,借宫女之情,官女之态含而不露地将当时考生情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从宫女的“懒修珠翠”“眉······不开”,可以看到考生恨怨之看到考生愤慈之意。宫女对皇帝的恨怨正是考生对主考的恨怨。两句诗未着考生一字,考生的音容,表情与情怨内心的活动便悄然表露。可见诗人含蓄的笔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又掀波澜,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诗人又宕开一笔:即使将皇帝望来,也全然无益。这一笔使诗情更深,使诗味更浓。乍看“纵使东巡”四字,会为望幸的宫女庆幸,皇帝还算有情,终于来了,为之一喜,可是再读“也无益”三字,会为之一惊,这样一喜一惊,更引人深思,使诗在跌宕中上升至理性高度,悟出一条道理。紧接第四句,一语道破:“君王自领美人来。”君王已经有了心上人了。这句如定音的锣鼓,既点明了“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恨不开”的原因,又总括地指出“也无益”的道理,也说明了美丽的宫女失宠的原因是由于皇帝的偏爱。而考生寒窗十年不得中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原来是由于主考官的狗私舞弊,他们早就有了“意中人”。该诗语言锐利泼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所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延陵逸人偏爱山,梦飞一室窈窕间。仙舟往往弄溪月,幔亭绿水声潺湲。
别来林下多幽思,乃与图中偶相似。蕙带荷衣绝世嚣,孤亭对坐说前朝。
白头晚悟青晖意,醉里援毫为君起。借问风流画者谁,玉堂待诏高廷礼。
子规絮梦兰窗晓。哽咽落红无了。今夜断肠花鸟。春去愁应少。
画栏十二香绵袅。吹上白蘋难扫。青鬓为谁催老。又是西陵草。
一盎琼瑶贮古春。亭亭疑是洛波神。不堪明月老黄昏。
青鬓几曾簪蓓蕾,白头唯与共精魂。古欢新恨莫言恩。
兀坐寂无欢。检点平生一笑难。四十年来浑是梦,邯郸。
得得青驴尚未还。
往事总阑珊。不待新愁鬓巳斑。试问从前谁误我,儒冠。
燕垒蚕丝卒岁艰。
胡生挟策行千里,足茧衣穿不肯回。斯道要为终古计,丈夫宁避俗人猜。
笋舆作蛇行,人来山腰里。一峰复一峰,青青伏还起。
宽处若掌平,仄处仅容趾。忽然来云中,忽然行涧底。
路绕秘魔崖,石磴更齿齿。势欲苍冥齐,群峰未可拟。
俯视下城郭,罗列如屏几。酌酒对山灵,我行殊未已。
我为莫生歌此柏,此柏影忽落我窗。郁然合抱四十尺,六六峰势来崆㟅。
磊柯节目外臃肿,峻极元气中敦庞。雷火劈痕剩突怒,风雨时吼于空腔。
三株一先神物化,万古对语洪涛撞。云自元封太初际,受爵曾驭云摐摐。
三呼之声与应和,万灵环揖气为降。生年不知自何代,由周上溯于殷邦。
于成于宣奠河洛,小共大共受骏厖。青龙苍光傥及见,其神夜或来幡幢。
岳生还为岳藩卫,森然导从千矛鏦。我望伊川?泉水,石淙未得寻漎漎。
二室遗闻访金石,万牛力那一笔扛。参摹混元叩天咫,滂澜浩浩吞涛江。
目移神骇不敢睨,真到天阙凌石矼。嵩阳居士果何在,俄有青鸟飞来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