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澈(746~816),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一水相忘辄自疲,青毡情厚失先期。从今不比鸬鹚数,更欲棠阴借异时。
曹参守法依醇斝,惠帝荒淫何事者。三年不改父之臣,此日惊心泪盈把。
为太后子不可为,安能为君治天下。四皓虽教羽翼成,一相虚劳贵彊假。
可怜鸩酒未堪同,漫忆楚歌为若写。渭北衣冠原庙留,厕中人彘空瘖哑。
子房忽漫从赤松,王陵有待争白马。悲酣七载自伤情,至性千秋斯亦寡。
君不见侧室之子继前踪,二人宁岂不相容。一样仁心一样穷,斗粟难舂布莫缝。
暮年词客叹晨星,独有先生尚典型。竟日每容开卷说,余寒犹许下帘听。
残诗待补《溪堂集》,公论微存《野史亭》。我亦执经称弟子,疏泉新坼惠山瓶。
野鹿将羔晚饮溪,溪边草树路途迷。童奴采与松花食,只在吾家草舍西。
碧云师著金伽黎,空王殿上龙象随。一夫长跽送古鼎,状若献宝波斯儿。
群缁来观集丈室,中有老夫曾致词。
云是山中旧时物,立诵窾识能无遗。惟有臣寰纪君赐,用显厥考郑伯姬。
文词诘屈错盘诰,字体隐伏蟠蛟螭。苍姬讫录世屡改,不知何代来于斯。
谢家宝树易赵璧,巨构贾与秦城齐。
鼎兮鼎兮什袭去,岁逾数纪今来归。师闻此语重叹息,兵火连年炎九域。
金钟大镛弃路傍,总若沈沙销折戟。珠还合浦独无恙,护持信有天龙力。
摩挲两铉湿烟雾,错落丹砂映金碧。浊水摩尼五色兼,出海珊瑚高一尺。
呜呼羲轩之鼎真可求,禹鼎亦已沦东周。
世所用者非尔俦,或膨豕腹徒包羞。调羹尔无与,覆餗尔不忧。
归来兮归来,北山兮菟裘。汾阴自有为时出,切莫放光惊斗牛。
刘文学,如冠玉。平生所性在择友,友此梅花与松竹。
后凋莫问岁寒心,眼中且得无尘俗。顾兹郁郁在徂徕,瞻彼猗猗在淇澳。
更有江南万玉妃,暗香吹遍湖山曲。三友地远莫致之,收拾画图归一幅。
竹为君子松大夫,梅则佳人在空谷。从他坐客寒无毡,只此可以伴幽独。
君不见玄都观里千树桃,尽是人间闲草木。
亭名始见坡公诗,建亭之处人莫知。我于龙洞读宋刻,亭在山头与海直。
龙兴山东烛龙起,山下沈沈夜未已。波光激射梁梠红,如见坡诗图画里。
独怜诗和陈海州,陈公名字难搜求。山亭颇似岘山在,湛辈足迹诚悠悠。
联吟苏海尚如此,写照秦山徒为尔。图中石壁扫烟霾,笑将题笔当摩崖。
养蚕如养儿,饥饱谨护视。蚕饥蚕娘愁,蚕饱蚕娘喜。
朝采桑,暮采桑,日晡未食鸣饥肠。侬食不饱犹自可,蚕若饥时愁煞我。
典却青布裙,买取绿桑叶。絮祷马头娘,愿蚕食努力。
蚕腹日饱蚕身肥,吐丝盈箔光辉辉。用织机中锦,为谁身上衣。
卖新丝,粜新谷,全家饱暖出蚕腹,那惜经旬废膏沐。
养蚕养蚕辛苦多,今年蚕事定如何?几多大道青楼女,裁剪歌衫要绮罗。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