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在中国起源甚早。从现存作品来看,《诗经》中的《鸱鸮》,《楚辞》中的《桔颂》已肇其端。魏晋以后,作者渐众,作品渐多,如张协、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何逊等,都有“尚巧似”或“形似”的特色,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总结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但这首诗咏山寺夜灯却基本上是出之以虚笔。首联言山灯明亮,照彻天地,如百花怒放,就像春天突然来到了人间。夜晚的冷寂,本不足比为春,今有灯火,不仅形象如花,亦为环境增添了暖色,所以这个比喻可以成立。这使世人想起了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银花开。”比体和喻体之间反差也很大,这种相似或许不是偶然的。三、四两句是最实的一联,但写佛灯之盛、之亮,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调动神话传说,一方面渲染佛灯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佛灯的神奇。至结尾处,诗人突发奇想,认为佛灯“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这固然是点出了某种喻意,但从自然现象来说,也是由黑夜到白天的一个自然的流程,从而使得通篇前后一体,非常圆融。
诗人把黑暗的大千世界变为朗朗白昼,实则暗示佛教是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但这层意思完全融于诗化的语言之中,毫无枯涩之感,这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华严宝轴挂于菟,笑问翻经有地无。引下福山三十里,不应老马独知涂。
三苗蠢不恭,咨禹以众行。有扈弃三正,于甘召六卿。
吊民顺天讨,用律惟师贞。南蛮外声教,负固久不庭。
罗旁十万山,丛箐豺虎狞。要荒杂猺种,疮痏延膏肓。
除凶敌所忾,整旅战有名。我皇赫斯怒,诏督百粤兵。
煌煌大开府,肃命扬威灵。诸将授斧钺,三军搴旆旌。
戈船会牂牁,甲楯下湘蒸。沉阴屯杀气,劲飙振军声。
窟穴数百年,我师一鼓平。渠魁先就擒,露布驰天京。
告庙宣捷音,听恺欢皇情。疆宇奏荡复,婴累授农耕。
罗定与灵丘,郡县开榛荆。筑观示百世,铭钟武功成。
谷蠡夙受羁,瓯骆何足撄。明雅继江汉,臣请歌南征。
鼠劣翻书册,猫驯伴坐毡。吟怀欣雪夜,疾目畏风天。
惟酒能消日,无方可引年。我诗犹偈子,一问北山禅。
吾乡王先生,忠孝乃天宠。间关寇贼中,埋名落徭峒。
计脱父与兄,艰危见智勇。隆武颓残曦,薇蕨采荒茸。
楼居三十年,著书七十种。学派得横渠,故训翼郑孔。
微言大义炳,百世蓍蔡奉。余论斥天主,眦裂始作俑。
圣朝采遗书,凿楹出圭珙。余者三百卷,捃束委尘塕。
雕版未能半,望蜀财得陇。先生与船山,著述间伯仲。
所嗟生并世,姓字不相诵。九京如可作,道谊金石重。
讵待歌沧浪,魂梦劳倾动。
前峰后峰雪模糊,东村西村春有无。快雪时晴入佳想,况复见此关山图。
关山迢递相联属,玉洁珠光眩人目。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野桥行遇路三叉,青旗插檐沽酒家。驱驴倦客得少憩,怅望远道还咨嗟。
诗翁好事常起早,天寒秪恐梅花老。柴门时有故人来,阶下白云须用扫。
此图一日落尘寰,笔法依希荆与关。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我本识字耕夫耳,占祥便作丰年喜。田园归隐会有时,麦饭饱餐茅屋底。
万叶凋零,清池积就,一片幽忧谁省。尚记春归,片尽落红愁病。
又只被、雪压霜欺,似残葩、粉消香烬。甚年年、玉露金风,惯入芳菲断肠径。
芸窗谁传锦字,便倩宾鸿寄远,难寻前景。翠阁重楼,争袅旧时蝉鬓。
纵忘却、客里流光,奈敲帘、雨疏风劲。为何人、滴遍芭蕉,泪随残漏永。
万象森罗古此峰,传来几世朗公容。知音会遇无先后,今日依前旧日踪。
兹境秋方熟,哀鸿别有音。甘贫无异患,戕物岂初心。
大地丰凶划,幽人感慨深。兵戈与饥歉,从古每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