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开头三句写出一种旷远的境界,进入全曲主题。“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作者站在多景楼上手扶着阑干,顿时诗兴大发。这两句直接切人了“登楼咏叹”的主题,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气势十分恢弘,开篇立意不凡,故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乔吉称:“乔梦符之词,如神鳌鼓浪,若天号跨神鳌,噗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其言不谬。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言:“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乔吉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之中,“浮云”多指那些功名利禄、不足挂心的俗事。乔吉性格骄傲不逊,不肯入俗流,“浩歌惊得浮云散”便充分展现了其藐视现实、孤傲自诩的性格特点。从此处开始,作者的思绪便发生了转折,开始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含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接四句写作者对神仙般生活的无限向往。“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问。纱巾岸,鹤背骑来细。”“细数青山”,暗用“买山”之典,本意指归隐,作者在这里则借纠表达超脱情怀。“一望问”谓作者之心境实与仙境一脉相通。求超脱是元代文人一种普遍的心境,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有“回首是蓬莱”之句,乃是此心境更明确的表露,可作此句的注脚。而“鹤背骑来细”则是诗人正以王乔自喻。一“细”字,下得极洒脱,表现了超脱尘俗之念,遨游于无羁无绊的天地问乃是作者一贯追求的人生至境。表达作者对那种如同神仙般自由生活的钦羡。
末二句写作者感觉自己直上天坛,得道成仙。作者以“举头长啸,直上天坛”把这种仙境推向全曲的归结,收束了全篇。它与“浩歌惊得浮云散”在意脉上相呼应:摆脱了人间“寒”气,摆脱了“浮云”的缠绕,诗人的身心便似乎进了“天坛”。从“举头长啸”四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释怀的愤懑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摆脱世俗的烦心之事,到达自由之境。
全曲充满了一种与前代“登楼”之作所不同的意趣,正是这个总格调的典型体现。所以曲子深沉,但不悲切;慷慨,但不凄凉。从此曲的酣畅豪爽中,体验到一种渴望自由的生命之力。然而,乔吉的这种豪放之情,也让人感到一丝“雾花吹鬓海风寒”的冷气。
客梦时时绕故山,梦馀砉见玉孱颜。徐公本自无通介,自是时人醉眼斑。
何年香炉峡,擅此香炉名。匡庐与会稽,秀色同削成。
篁径散彩翠,溪流澹澄明。青云结车盖,白日悬霓旌。
孤舟泛容与,百丈纷纵横。人影如沙虫,林林川上行。
夕阳下长坂,猿鸟尽哀鸣,征途渺何极,恻恻使心惊。
水映疏帘,花围密坐,雨声一阵蕉窗过。篝灯四壁散琴书,冰盘小榻陈瓜果。
怪鸟惊啼,飘萤湿堕,栀香荷气纷重裹。只馀渔子未成眠,苇间一霎流星火。
昏昏坐平旦,兀兀行薄暮。岂乏往来人,幽怀寡清晤。
辞源湮曩浚,理窟增旧锢。幸子有佳期,欣然写衷素。
玄谈相应发,妙理独超悟。颇惮尊酌烦,易觉光景度。
诎身违道远,高世遭众恶。勉矣循大中,心期永无斁。
出城便与红尘隔,郊原乍开新霁。远碧浮天,丛黄绣陌,春在板桥烟寺。
花香数里。正拂面轻寒,纸鸢风细。竹院逢僧,石泉刚试煮茶水。
清明容易过了,爱光阴炊笋,谁证禅味。野趣寻鸥,清游侣蝶,翻悔年年燕市。
田歌唱起。笑布地金多,太平欢喜。路入微茫,女墙斜照里。
回雁峰前湘水头,随阳来往自春秋。月明远度黄龙塞,夜静长鸣白鹭洲。
远辞京阙碧云端,溯尽夷江未到官。回雁峰南更千里,是行谁为报平安。
白沙芳迹重徘徊,试上先生旧钓台。嘉会楼前花拂路,小庐山外月如杯。
使臣去后半荒草,鸟鹊啼时惊落梅。晚棹欲归归未忍,莫教稚子频相催。
旧迹重荒,剩残垒、指点承平游处。北兰寺废,画栋片云成雾。
网船唱晚,料无复、藏园词句。空自访、贤守碑题,更寻傍城斜路。
江州谢家治谱。到于今尚想,南朝风度。南唐又过,说甚澹台徐孺。
转车腹痛,似听得、往年笳鼓。应替我、细数流光,不须吊古。
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
幽寻碧涧底,遐瞩紫霄上。春风荡轻阴,百里见开朗。
青丹未可图,文翰谁能髣。栖心愿止托,回首空怅怏。
胜地古今存,浮生俄顷赏。安得结茅庐,于此一偃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