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的散文结构是:一个被放逐之臣,从猿啼声中一路南去。“逐臣”是主语,“过”是动词。“猿声”是宾语的精简,概括了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过的是巴东三峡,这个“客”过的是湘西五溪。有人说,诗句不讲语法,这是错的。诗句也有一定的语法,不过它和散文不同,为了平仄、对仗或押韵的方便,它的语法结构可以有极大程度的变易,甚至往往连动词也省掉。读诗的人,仍然应该从语法观点去推求作者的造句艺术。
第二句“回看”二字是照应上句的“过”字,这个被降谪的官员,愈走愈远,深入五溪苗家所住的区域,就不免常常回头看看来路。来路上只是一片秋草,早已望不到家乡,于是不禁泪落沾巾。下面二句说,这一段旅程尽是在寒天、暮雨、不见人迹的空山中。夜晚了,总是在苗家歇宿。“蛮”是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少数民族所住的地区,都是荒野的山区,故有“蛮荒”之称。作者设想这个“客”深入蛮荒,以蛮家为逆旅主人,是最不幸的遭遇。湘西的秋雨是整天整夜连绵不绝的,为什么作者偏说是暮雨呢?这是为了与下句挂钩,引出此“客”在暮雨中向苗家借宿的诗意。吴山民评此诗曰:“一诗酸楚,为蛮、主二字挑出。”即以为此诗末句写出了贬官的酸楚之情。这是古代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读此诗,就不会和古人有同感了。住在兄弟民族的家里,有什么可酸楚的呢?
韩翃所作七言绝句不多,但大多是佳作,胡应麟最称赏韩翃的七绝,他在《诗薮》内篇中举出“青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急管昼催平乐洒,春衣夜宿杜陵花”、“晓月暂飞千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等五六联,以为是“全首高华明秀,而古意内含,非初非盛,直是梁陈妙语,行以唐调耳”。他又举出“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寒天暮雨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这二联,以为“自是钱、刘格,虽众所共称,非其至也”。这一段评论,反映出胡应麟所喜爱的是秾丽的句子。骨子里仍是梁陈宫体,风格却是唐诗。这种诗句之所以“非初非盛”,因为初唐则还没有唐调,盛唐则已排除宫体。而在中唐诗人,渐渐地又在唐调中纳入宫体诗的题材,成为一种秾艳的律诗。这个倾向,发展到晚唐的李商隐,温飞卿而达到了极度。至于“柴门流水”、“寒天暮雨”这样的句子,还是清淡一派,属于钱起、郎士元的家数,而且还不是其中最好的,所以胡应麟似乎不很喜欢。
噫嗟五大洲,立教几教皇?惟佛能大仁,首先唱天堂。
以我悲悯心,置人安乐乡。古分十等人,贵贱如画疆。
惟佛具大勇,自弃铜轮王。众生例平等,一律无低昂。
罪畏末日审,报冀后世偿。佛说有弥勒,福德莫可当。
将来僧祇劫,普渡胥安康。此皆大德慧,倾海谁能量。
古学水火风,今学声气光。辩才总无碍,博综无不详。
独惜说慈悲,未免过主张。臂称穷鸽肉,身供饿虎粮。
左手割利刃,右手涂檀香。冤亲悉平等,善恶心皆忘。
愈慈愈忍辱,转令身羸尪。兽蹄交鸟迹,一听外物戕。
人间多虎豹,天上无凤凰。虎豹富筋力,故能恣彊梁。
凤凰太文彩,毛羽易摧伤。惟强乃秉权,强权如金刚。
吁嗟古名国,兴废殊无常。罗马善法律,希腊工文章。
开化首埃及,今亦归沦亡。念我亚细亚,大国居中央。
尧舜四千年,圣贤代相望。大哉孔子道,上继皇哉唐。
血气悉尊亲,声名被八荒。到今四夷侵,尽撤诸边防。
天若祚中国,黄帝垂衣裳。浮海率三军,载书使四方。
王灭镇象主,鬼族驯狼㬻。归化献赤土,颂德歌白狼。
共尊天可汗,化外胥来航。远及牛贺洲,鞭之如群羊。
海无烈风作,地降甘露祥。人人仰震旦,谁侮黄种黄?
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明王久不作,四顾心茫芳。
猎火横江铁骑催,六朝锁钥一时开;玉颜空作琵琶怨,谁教明妃出塞来!
潇湘一片芦花秋,雪浪银涛无尽头。何须渔歌发清响,鹭鸶飞出白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