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的诗作在唐初流传极广,后来却一直被封建正统派视为“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堂奥。现存梵志诗相当大一部分从内容上说,是劝世劝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诗较少文学价值。梵志诗最有文学价值的,当推那些有意无意作出的世态人情的幽默、讽刺画,就像这首诗。
这首诗录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诗》卷第三。诗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自夸有一处世法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这种旧时代人的一种“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与世无争”的概念并未直接说出,而通过诗中人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申诉,宁愿吃亏,这是进一步写“相打长伏弱”,连“忍无可忍”的意气也没有。诗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时代弱者的烙印,散发着生活气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意识),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通过人物的语言,诗人刻画出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
这首诗录自费衮《梁溪漫志》卷十。与《我有一方便》一样,这首诗也用第一人称写,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这从“独”字的语气上可以会出),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章法也很独到。
这首诗真实地或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世人行为和心理上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这首诗可作两种理解,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这首诗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象看,则惟妙惟肖。
梵志这首诗未必没有劝世的意思,诗人对笔下人物还很欣赏同情。但是,诗人没有作概念化的枯燥说教,而采用了“象教”——即将理予以形象地显现。而他所取的又并非凭空结想的概念化形象,而是直接从平素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累中撷取来的。它本身不惟真实,而且典型。当诗人只满足于把形象表现出来而不加评论,这些形象对于诗人的思想也就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当读者从全新的、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它时,就会发现许多包含在形象中、然而不一定为作者所意识到的深刻的意蕴。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术上更高一筹。
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思耿耿。
闲来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
冰雪依春尽,云山发兴多。微吟愁独夜,小立伫斜河。
社鼓村村急,樵音处处歌。呼僮扫月榭,不饮奈明何。
蛮荆鲜人秀,厥美为物怪。禽鸟得之多,山鸡禀其粹。
众綵烂成文,真色不可绘。仙衣霓纷披,女锦花綷縩。
辉华日光乱,眩转目睛惫。高田啄秋粟,下涧饮寒濑。
清唳或相呼,舞影还自爱。岂知文章累,遂使网罗挂。
及祸诚有媒,求友反遭卖。有身乃吾患,断尾亦前戒。
不群世所惊,甚美众之害。稻粱虽云厚,樊絷岂为泰。
山林归无期,羽翮日已铩。用晦有前言,书之可为诫。
采取头春到尾春,猩红染色样翻新。自过谷雨茶船到,先拣龙团赠美人。
拔萃簪花十五余,倾城看杀好头颅。不知今日灵和柳,犹似当年张绪无?
秋风湖上鳜鱼肥,明月扁舟兴欲飞。蕙带从来浑未改,江猿应识主人归。
古台百尺生野蒿,昔谁筑此当涂高。上有三千金步摇,满陵寒柏围凤绡。
西飞燕子东伯劳,尘间泉下路迢迢。龙帐银筝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涛。
人生过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见歌舞。独不念汉家长陵一抔土,玉柙珠襦锁秋雨。
两山出没如虎头,争奇角怪不肯休。一山如龙入云去,一山化作长江流。
崚嶒相雄不相龙,欲向人间索高价。尘中有客语如狂,龙者可先江者亚。
一笑上马归醉眠,曲生使我多妄言。酒醒忽记夜来语,先者姓郭亚者元。
石洞阴阴雪乍融,溪虚弱柳不禁风。花飞草阁通归燕,舟泊晴江见断虹。
甚欲题诗春竹里,不堪吹笛水烟中。归来坐对高城晚,门外乌啼月照空。
万里赴神京,踽踽一舟独。徂冬更中春,漫尔滞行躅。
光景随地迁,揽之辄有触。把笔写幽情,支词盈素牍。
冲寒怯衣单,虑寇挑灯读。飙风送雨声,湖波摇地轴。
偶值觉伤神,拥被姑闭目。忆昔陶潜翁,解绶恒对菊。
岂不慕荣华,洒酒甘野簌。外物无所萦,日夕袛坦腹。
长忆苏州,梅花雨、锦帆流涨。记多少、屠儿钓叟,起居无恙。
击筑漫从燕市里,吹箫还到吴江上。却依然、邂逅酒间豪,挥钱饷。
鱄诸里,斜阳漾。要离塳,山魈唱。听歌声变徵,壮心徒酿。
绿鬓向怜西子发,鸡皮忍暏将军杖。恐他时、相遇复相惊,颓然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