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东皋溅寒水,西崦饶清阴。南埭奎壁丽,北垞静且深。
入门流绿波,竹树何箾椮。积石象云壑,高堂杳沉沉。
左通云水区,右径梅杏林。沼沚共回薄,观台郁差参。
纷吾千里游,发轫南山岑。过门得佳赏,慰此夙昔心。
缅怀企疏翁,岁晚投冠籫。婆娑此涧谷,俯仰成古今。
嗣德世有人,闻道我所钦。相见无杂语,晤言写胸襟。
怀旧复惆怅,命酒聊同斟。饮罢我当去,握手清江浔。
总为高卑立定居,每依尊攘寓驱除。当年几见中匡略,此日依稀大事书。
溺井劫乡邻,当门更噬宾。惟惊缁素改,宁暇蹠尧询。
睚眦争枯骨,仓皇卧湿薪。如何雪与日,狂吠亦狺狺。
皎皎明月光,盈盈浊水流。明月照浊水,不鉴心中忧。
我昔委簪弁,逝言守园丘。何期中愿乖,去去复远游。
岁月忽以变,山川成阻修。沈绵骨欲朽,契阔意多愁。
回首望故乡,瓜田行可收。丰歉常在念,颇为藿食谋。
去冬已饿殍,今春尚征求。贫无甔石储,生计焉能休。
去住关百虑,进退徒夷犹。惆怅孤明月,清光悬素秋。
相国之砚太仆藏,中丞手传犀角郎。人弓人得意冰释,西华葛帔秋风凉。
公私劫劫忧桂玉,石田何从觅稻粱。遣作衙官博斗食,鸾栖枳棘摧文章。
昔对君苗欲焚砚,羁龄速藻惊老苍。浮邱阁中饯君别,下笔磊磊腾珠光。
南驱北走浸日月,长抛笔墨亲风霜。新安程生江夏黄,或跻学省升玉堂。
君与齐名独堙厄,不复射策千名场。乔木灰飞万金散,何恤区区拳石亡。
男儿七尺志自强,尘中手板莫黯伤。起家曹掾八州督,龙蛇变化嗟何常。
神驹赤汗终千里,太仆中丞流泽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