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十日九风雨,一日是层阴。春秋绝少佳日,无地可登临。
不见西来秋色,但诵南华秋水,愁坐怨秋霖。屈指几明月,凝想到如今。
树萧萧,泥滑滑,院沉沉。绿蓑青笠,江上渔父也难禁。
挑尽幢幢灯影,听遍床床屋漏,馀润逼罗衾。泼墨襄阳画,催我短长吟。
佛寺藏山间,仙岩伏寺后。世少好事人,奇境閟荒陋。
白昼秉烛游,青山携鹤友。入寺复出寺,呀然见洞口。
守门无仙犬,容我踏云走。引人渐入胜,平步势不陡。
殿宇当中开,千人坐能受。远怀混沌初,巧出造化手。
万石造一洞,一洞含万有。备具人物形,胚胎脱怪丑。
藏之九地底,遂致长不朽。涉冬石气温,留观遂能久。
石燕殊骄人,钟乳富自守。举族作仙禽,得天抑何厚?
谁实开杀机,采捕入药臼。为袪六气淫,致损千年寿。
嗟尔洞天居,安乐焉可狃。大声自何来,隐作风雷吼。
疑为地轴转,否或潜龙斗。我欲往探之,阴沉不可究。
于时烛见跋,天光时隐漏。入洞复出洞,石云湿两袖。
才人自有好文字,长恨人间无可人。一读君诗还失色,谁从地上见麒麟。
当时折桂共云梯,四十馀年迹久睽。白首为郎方接武,绣衣出使又分携。
放船汴水寒犹浅,跋马都门日欲低。远想清风播仁闻,融融先满浙东西。
平生方外朋,今识故乡僧。史有春秋笔,谈空大小乘。
香厨朝饭面,古殿昼燃灯。归路烟芜外,斜阳下道陵。
始可结交者,文酒满金壶。围棋帝台局,系马秦王蒲。
长剑皆玉具,短笛悉银涂。送归日愁满,留客袂纷吾。
今成桓山上,秋风星散乌。
金门珠箔转回廊,文武分班有旧章。花露重沾腰佩湿,松风轻度鬓丝凉。
仗随骐骥通朝贡,杯进夔龙祝寿康。最喜太常张博士,清标如雪照鹓行。
渭水秦关天上回,使君持节驭风雷。不妨万里无书寄,紫气常从西极来。
径转桥横水,林深寺据山。钟鱼告阒寂,松竹媚孱颜。
避地欣有托,依僧成暂閒。东归路不隔,片片陇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