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虑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注释
(1)灭诸侯:指秦先后灭韩、魏、楚、赵、燕、齐六国。
(2)封建,指自周以来的分封制。郡县: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
(3)汉帝:指汉高祖刘邦。起陇亩之中,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起兵反秦前,只做过乡村小吏“泗水亭长”。陇,田垄。
(4)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诸侯王。
(5)七国:指汉高祖所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篡弑之谋:汉景帝在位时,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叛乱。
(6)王莽:西汉末年外戚,逐渐掌权后称帝,于公元九年改国号为新。祚(zuò做):皇位。
(7)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哀、平:西汉末年的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8)晋:指西晋。
(9)唐太宗:李世民。武氏之杀其子孙: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民间流传《秘记》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太宗问太史令李淳风,答道:“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
(10)武氏:指武则天,她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高宗时立为皇后,参预朝政。中宗即位,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689年(载初元年)又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执政数十年间,屡兴大狱,冤杀许多李唐宗室和朝臣。
(11)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五代方镇:指唐代以后五代的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等拥有兵权的藩镇。

赏析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也是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应该说,这些翔实的历史经验是可信的,是有强烈的说服力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作者写作本文后不久,明朝就发生了“乱”。明太祖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由于和某些亲王产生了矛盾,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变”,方孝孺本人也死在这次动乱之中。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再一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尽量发挥了他那犀利而坚定的文风,做到了既能说理透彻,又能通俗易晓,这在他评论前代帝王时可以充分看出。

  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消极态度。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猜你喜欢
一别芳容,五经寒暑。回文欲寄无鳞羽。多情犹自梦中来,向人粉泪流如雨。梦破南窗,愁肠万缕。那听角动城头鼓。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

娇红深倚翠云团,髣髴三生吴綵鸾。诗眼顿惊春富贵,雨侵衫袖不知寒。

梦绕江南云水乡,麻姑坛下月如霜。
风光景色一千里,都在君家古锦囊。
得句聊将倾作霖,开樽亦复陋孤斟。
南亭旧约何时践,志喜从公更一吟。
久晴忽一雨,为洗暑气烦。
斯人作欣慼,造物无怨恩。
我方堕穷涂,独能庇寒暄。
公亦不自德,自笑烦於言。

濛濛细雨,未冷难成雪。几日起乾风,单惨淡、吹黄林叶。

玉颜憔悴,无酒与芙蓉,朝似日,暮如霞,红作胭脂妾。

镜中人笑,华肉无多血,辟谷苦留侯,枉萎落,丹华烨烨。

英雄有恨,白首事难成,将好色,当求仙,放诞过年月。

金张旧推贵姓,更遭逢盛世。有琼树、秀茁兰芽,玉麟天上飞至。

彩毫写、高轩丽句,传兰骤贵三都纸。早云英来降,人间赤绳双系。

车马长安,烧尾宴罢,问年华正绮。控金勒、内廊飞龙,杏花红满十里。

更连翩、轺车四出,收多少、春风桃李。拜车前、门下门生,鬓丝犹翠。

高牙大纛,叱诧风云,受百城重寄。绝徼外、绳行沙度,墨毼青马,匍匐军门,哪容平视。

元戎小队,平原大猎,三千珠履从游宴,乐生平、谱入铙歌里。

飞来玉诏,金瓯名字亲题,鼎铉更待调剂。

黄扉郑重,赤马从容,历中书廿四。看滕下、森森兰玉,骥子龙孙,凤阁鸾台,先后相继。

朱颜未改,黑头归去,平泉花木春正好,忆蓬山、旧馆多年闲。

青鸾一夕双飞,万丈瀛洲,春秋万岁。

海岱铅松妄得名,洞庭山脚失寒琼。漱成一朵孤云势,费尽千年白浪声。

谁向机边逢织女,直疑岩下见初平。年来赏物多成病,日绕苍苔几遍行。

思悲翁,凤凰安宿阿阁中。夺我美人,思悲翁。凤凰飞上天,枭子拉沓随转蓬。

狗逐狡兔走,取尔枭子食枭母。

南州秋色初流火,西方月向梧桐堕。当时欢会草堂前,一月词人满高座。

主人命倒玉缸春,小奴跪进雕盘果。飞觥授简恣所为,画地书天无不可。

今夜草堂集朋辈,主人安在在驴背。梧桐未叶月不明,银灯吐焰空相对。

檐头急雨如扬沙,飞向君前作雪花。雪中旅店关山路,欲梦何门觅君处。

黄金台畔士如云,几许风期得似君。明朝便奋南溟翼,老夫不勒北山文。

病酲扶不起,似箜篌小,令促行觞。乡愁供伏枕,暮钟晓角,忒煞凄凉。

当时几经被酒,锦瑟美人傍。记缥色杯轻,密云香重,亲手擎将。

年来漂泊去,但醉月迷花,是处堪伤。纵文园渴甚,甚金仙掌露,玉女壶浆。

欲问盈盈翠袖,风雨暗巫阳。谁念我天涯,萧条寂寞年少场。

远道归来把一麾,转头零落又成悲。旧家只有葡萄在,从此无劳说荔支。

孤帆几日程,投刺水边城。倚棹逢春老,登筵见月生。
饮酣杯有浪,棋散漏无声。太守怜才者,从容礼不轻。

披榛寻古社,寂寂深山境。龙缝白云封,藓气凝霜冷。

缅彼旧吟人,令我心耿耿。春风翛然来,岚光漾日影。

俯仰今昔间,不定如萍梗。行行碧山阿,钟声度西岭。

呼僮耕云种瑶树,斗挂青冥下风露。
隔林野鹤不知寒,为我飞来复飞去。
团栾共坐说无生,家话只堪儿女听。
谁遣老禅来入社,迎门笑语是轰霆。

曲沼荷钱碧,繁枝榴火红。行帆流水梦无踪。翘首白云当户、叠奇峰。

梁燕绸缪语,怀人寥寂中。关河百二路重重。难向溪头双鲤、问诗筒。

兰桨双欹倚桂舟,隔花临水思夷犹。香囊玉佩劳相赠,绣幄银屏惜共留。

愁绕凤台秦树暝,梦回巫峡楚云秋。多才苦被春情恼,镜里潘郎雪满头。

出堂古书带新注,时时传向人间去。山中有水名燕泉,护绕山人注书处。

堂前洗砚动回塘,墨沈涓涓欲滥觞。积流到海变海色,河伯天吴惊大方。

山人为霖蹑台省,手挹天瓢入虚洞。稿枯萎薾足沾濡,困暍沈痾快凉冷。

忽忆泉头书满家,莲开鱼泳近横槎。眼前用世功已就,镜里流年鬓未华。

试问登崇何岁月,童年文击南宫节。今古勋庸校蚤迟,燕泉大与磻溪别。

长城迤逦西复东,烽火犹照甘泉宫。荧惑入斗下殿走,黄沙万里鹃花红。

神州陆沈始典午,铜驼荆棘无宁宇。行酒天子泣逋臣,奉巾庶人颂圣主。

建业铜马浮江来,长淮以北多蒿莱。襄国岧峣季龙阙,长川巀嶪佛狸台。

关西杨后陇西李,天上真龙起晋水。天宝蕴孽野猪精,贞元伤心假狮子。

唐季藩镇益纷纭,沙陀特起鸦儿军。姑夫称兵向巩洛,翁帝责赂捐燕云。

天福太后徽陵女,白衣待罪黄龙府。北来吃饭主恩深,南向飏灰妾心苦。

天水龙飞开帝基,黄袍仓猝陈桥师。薰风门外降王宅,长春殿前学士诗。

惜哉嗣皇多失德,艮岳竭尽万夫力。道君端拱上清宫,媪相铺张燕山石。

朔方胡骑风萧萧,杜鹃凄绝天津桥。城郭一朝华表改,烽烟三月咸阳焦。

平沙浩浩窜荒裔,毡庐惭对延禧帝。役夫申恨骨碌都,府吏报恩阿计替。

马角乌头久不归,凄凉羌笛梅花飞。珠结同心泽利妇,金钗一角盖天妃。

五国城边藁葬处,墓门无复冬青树。首祸未蔽童蔡辜,复雠重为汪黄误。

百年兴废天难知,青城续赋遗山诗。孟珙幽兰函朽骨,刘祁甘露题残碑。

稼轩奋笔书国耻,内讳颇乖春秋旨。未妨杜牧著罪言,宁免魏收讥秽史。

建炎南渡颇偷安,愿写百本朝堂观。激发功臣动毛发,针砭孱主无心肝。

东南半壁金瓯缺,抱虎枕蛟同一辙。葛岭高筑半閒堂,兰亭私题二义碣。

我生颇似靖康时,举目河山泪满颐。江南更无乾净土,河上坐拥逍遥师。

冲人高蹈勋华迹,文武旧臣奉金册。衣冠何似广明年,正朔旋更至元历。

鼎湖一去龙为鱼,湘女祠前斑竹枯。沧海横流无著处,搢绅莫复谈黄虞。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