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残雪初消欲暝天,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路,篱外幽香竹外烟。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

赏析

  中国历代咏梅诗的佳作很多,如唐代崔道融、齐己的咏梅之作,都深得沈德潜的喜欢;而沈德潜对梅花似乎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老年时曾写过一首梅花诗,即上面的这首七律。

  定此诗为沈德潜老年所作,是从此诗末联的“催人老”、“扶杖”等词汇来推断的。因沈德潜的寿命很长,《清史稿·本传》谓其“卒,年九十七。”王昶《湖海诗传》则谓其“九十八岁而终”。但他早年则仕途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六十七岁才考中进士,自此便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与乾隆皇帝诗交甚厚,荣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袁枚曾感慨地说:“古来诗人受遇之隆者,未如沈归愚尚书也。”然从此诗的情调和“偕隐”二字来看,此诗当作于他尚未考中进士时,故口气与他考中进士后的飞黄腾达截然不同。

  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开端一般并不马上触及所咏对象,而往往喜欢采用渐进的方法,由外及里,由远及近,慢慢进入正题,但又始终围绕所咏对象。就此诗来说,作者采用的实际上就是由远及近的渐进方法。他先从“残雪初消”、天将黄昏的气候环境着笔,作了一番渲染与烘托之后,再转到对梅花的直接描写。而梅花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尽压群芳,独破春妍。“无枝冷艳”四字虽是正面描写,但也说不上浓笔重墨,唯“冷艳”二字,倒的确是把梅花而寒斗雪,越冷越艳的特点给写出来了。

  作者在首联中刚刚由远及近地涉及到了对梅花的正面描写,到了颌联,作者一下又把笔墨拉开,由近及远,转到了对初春梅花的整体描写。只见山边、村落、涧边,篱笆外、竹林外,处处都有冷艳的棉花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处处都有梅花的幽香如烟雾般地散发和弥漫着,给人以不尽的遐想。至此,梅花的个体与整体形象都有了,于是,作者的笔墨又开始转了。

  如果说首联与颌联都是咏物,那么自颈联以下,便都是言志了。颈联当头的“自我”二字便是符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我相信梅花虽然仅过了一年,但我与你共同隐居却已有多年了。在古代,松、竹、梅多被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学士标为“岁寒三友”,沈德潜这里的“与君偕隐”,显然有与梅为伴、共同隐逸的清高思想

  至于尾联的“惜花”二字,显然是从颈联的“相思”、“与君偕隐”等词而来,进一步表明他对梅花的喜欢。但后面紧跟着的“兼怕”二字,显然又说明此联又多了一个意思:即人生的短暂与岁月的无情。因古人常喜以花开花落来暗示人生的变化,如“幽闺儿女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等都是这个意思。正是带着“惜花”而又怕见花的复杂心情,才使诗人彻夜不眠,不惜扶杖而行,特在更深之际来观赏梅花。

  众所周知,沈德潜是继王士禛之后而主盟清代诗坛的,论诗主“格调说”。“格调说”中有一点很重要,即:作诗要“言之有物”,符合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而沈德潜的这首《梅花》诗,的确是很能够体现其“格调说”在这方面所提出的创作要求的。在沈德潜看来,“诗言志”,咏物诗决不能为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言志;如果仅咏物而不言志,那就没有意义,不能算好诗。就他的这首《梅花》诗来说,前四句是咏梅,后四句虽不脱咏梅,显然是以言志为主,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旨意是很明显的。再就温柔敦厚这一点来说,沈德潜勤奋攻读,到六十岁仍考不中进士,在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尽泄于纸上为快。而沈德潜虽也是满腹感慨,却“怨而不怒”,毫无剑拔弩张之势,借着对梅花的吟咏,以“扶杖更深看不眠”七字,悄悄地发泄掉了。但这七字中,却蕴含着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无限感慨,可以给人以许多的回味。当然,沈德潜未必每首诗都体现其“格调说”的创作原则,如他的“儿童喧闹各纷纷”一诗因直抒性灵而甚得袁枚的赞赏,但我们从他的这首诗中,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提倡“格调说”的一些创作要求的。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猜你喜欢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赎取长吉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于合,彫镂不曾住。

无石不巧心,转眄殊态度。一种老健中,自发嫣媚趣。

阴巘夹琉璃,飞仄窘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

雨花台上雨初乾,野色江光落坐间。岂谓旅游逢九日,共来把酒看三山。

老年节物偏生感,到处云林不负閒。落木满空秋万里,暝禽遥带夕阳还。

九重青琐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钟石似钟石,实心历霜星。鸿钧太古色,直截幽人贞。

幽贞之所庐,钟立四无欹。怀玉为之纽,玉流为之椎。

君子曷似之?实以比其德。特立砺坚操,磨磷终不易。

至乐若无声,一鸣天下惊。小大随所扣,宰公在司成。

万石之洪钟,维以警聩聋。夜半攒眉起,昊天日升中。

偃盖孤松挺北轩,亭亭双柏寝堂前。干霄夭矫苍龙上,当户阴森翠幄圆。

百岁生成犹易蘖,近时栽葺欲谁怜。居官好恶宜加谨,诗拙徒思警后贤。

居世一何不同。
上留田。
富人食稻粱。
上留田。
贫子食糟与糠。
上留田。
贫贱亦何伤。
上留田。
禄命悬在苍天。
上留田。
今尔叹息将欲谁怨。
上留田。

镜中华发不胜簪,歌咏周南治世音。老骥谩怀千里志,隙驹空负百年心。

传声烽火犹虚远,遁迹山林竟密深。多谢故人怜寂寞,可堪庄舄独哀吟。

多士当文治,明良际盛时。骚坛先佩印,策阵已搴旗。

西极蹄千里,南溟翼四垂。疾雷天地破,崩岳鬼神移。

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阴何须大赏,鲍谢只平欺。

尺璧光难掩,华钟响发迟。人游丹桂窟,凤哕碧梧枝。

汉室方虚席,枚皋复擅词。数承恩诏见,趋赴重官仪。

黄阁登清要,苍生息旧疲。星辰侵履舄,桃李傍阶墀。

珂里豪家逐,铜驼乐部随。行歌金騕袅,醉舞玉参差。

杜曲花偏满,蓬壶酒不辞。弓开射熊馆,剑倚化龙陂。

秀彦居同采,轩车出共驰。侯门相杂遝,寒素独吁嘻。

尘榻应容下,仙舟可待追。亦惭才莫逮,终负志难衰。

攀附羞萝茑,徬徨向路岐。未酬题柱兴,徒抱练丝悲。

幽谷音犹涩,盐车力尚卑。泥途淹騄駬,荆棘困黄鹂。

睍睆还求友,腾骧却避羁。愁吟长铗伴,閒梦矮床知。

缝掖今谁贵,乘桴任所之。短章非善颂,聊以展吾私。

一墀宿雨长寒芜,人瘦西风冷篆炉。落叶荒苔秋似梦,骚情逸韵两模糊。

石似当空立,岩疑急就成。
雨花山庙湿,雷树羽宫晴。
绝壁洪荒在,阴畴晦朔并。
古潭龙夜语,徐戛应泉声。
命世文章伯,鸿枢柱石臣。
殒身因卫社,嗣德岂无人。
丹旐西原路,輀车万里春。
一门蒙待遇,徒有泪沾巾。

龊龊复龊龊,浅谋同燕雀。不思明日忧,但取今日乐。

俗儒抱书卷,未去眼中瞙。谁将古人泪,更为今人落。

铜驼巷陌棘风凉,尚记东都旧帝乡。
甲马营空东气远,杜鹃声老洛园荒。
天开地闢人才出,风起东飞汗竹香。
倘得行窝容我老,春风借地种姚黄。

城中十顷湖,云水相演漾。春风破冰谷,拍岸新流涨。

平铺鸭头绿,澹沲葡萄酿。朱甍媚孤屿,梵宇丽相向。

万瓦生清晖,千花联锦帐。晨曦照炯炯,芳气浮泱泱。

日暮姿态妍,烟霞渺空旷。谁将水仙镜,聊借诗人仗。

卧护五羊城,追怀老诗将。微吟示清野,鏖战得闲放。

变化无端倪,虚无落名状。坐令湖上景,胜绝神宇王。

当时经行地,藻丽随屦杖。斯人今则亡,物色亦摧丧。

它年牛马走,曾拜丈人行。尘埃久漂泊,岁月成漫浪。

问讯懒堂居,

浔阳烟雨外,日暮榜人稀。野水连天阔,江村带岸移。

鱼龙沾欲动,凫鹭湿安归。去路仍淹沌,问津多是非。

晓出西城又向西,人家尽处有招提。绿阴不隔红尘路,时见行人驻马蹄。

新妆丽且鲜,越女斗婵娟。飘风落红粉,溅水湿花钿。

紫茎牵更直,碧叶聚能圆。采摘将谁寄,私心只自怜。

寂灭真功元无体,无功妙旨太深深。
同中有异粗中细,异中有同念里心。
杨歧乍住屋壁疏,满床尽布雪真珠。
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秋气萧森,登眺处、那堪纵目。忽回思,西泠桥畔,南屏山麓。

几片梧桐飘露白,千头橙橘垂烟绿。更画船,箫鼓正纷纭,江南曲。

花月底,行觞促,河山外,啼鹃续。叹无端,燕市频年击筑。

露冷刚来边塞雁,天寒未放东篱菊。但高吟,独对暮云横,倾醽醁。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