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并从音乐声联想到边塞征战士卒对家乡的思念。此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
诗的开头“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两句描绘了初月的倩影,和月光下的花朵,夜色笼罩下彼此辉映,如同恋人般呢喃细语,营造出一种迷离幽静的意境。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微风吹动白云,让白云也生出了爪牙;沙头的流水不经意漫上了岸边的草坪,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两句,出句是环境描写,远处的客船上管弦清越,欢声笑语,是一帮人在做长夜之饮;对句写那些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士兵,这音乐让他们躁动不安。最后“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写诗人拒绝游赏西园,独自来到江边,看着天上的明月和水里的月光,迎着温柔的晚风吟起诗来。
这首诗并非严格的五言律诗,但已经非常讲究对仗和修辞。中间两联“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和“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对仗相当工整。此诗意境清幽,由月亮引出乡愁,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骚客所追捧的创作思路。因此,在中国,月亮早就和家乡绑在了一起,有月亮的地方,就会有思家的人。李白的诗,月亮有月亮的皎洁美,山水自然有山水的清新美。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当为李白存世诗歌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居住在四川故乡。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记载:“此诗及以下四首,约作于本年(指开元三年)前后。李白时居故里清廉乡(一作青莲乡),其地唐时属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五代以后改为彰明县,今属四川江油县。”
忠显肩双庙,屏山箓二程。岭寒松节苦,坛暖杏花明。
君也孤传业,天乎独短生。子孙无一物,故纸付渠耕。
伤今已抱终天恨,追往犹为爱日欢。忾若户前闻叹息,俨如堂上坐衣冠。
驯乌止树生多子,慈竹缘池长百竿。欲向旧京传孝友,当时谁得似丁兰。
名园萧疏带林壑,胜事飞觞破寂寞。千秋尚友谁与归,奎宿精灵如可作。
陶斋心醉为梁髯,图就还将险韵拈。閒杀诸贤终凛凛,可能蜍志共厌厌。
要题尺素问何如,病过春风体益癯。采得山茶漫持寄,草玄馀暇想时须。
兴衰之效,于古有徵。恒由浑厚,以开文明。文明既开,浑厚渐失。
谓偶可常,至于骄佚。溯流知源,先祖是思。凡我后人,敬而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