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八句描绘了诗人春风得意时的生活景象。开头两句写诗人醉眠花柳,与当朝权贵们开怀畅饮。显示出诗人当时的生活之奢华。后面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态。那时候,诗人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手握金鞭,走马章台,流连琼筵,出入宫掖,睥睨权豪。花红酒绿时纵情喝酒,歌舞声中尽情享受。随后两句凸显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能够在宫殿中为皇帝呈献文章,在酒席上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在朝廷上的地位之高。
中间两句是转折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原本以为这种同赴侯门、走马章台、献赋金宫、醉卧酒筵的得意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谁知好景不长,平地风雷,安史之乱爆发了。“函谷忽惊胡马来”,即指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占领东西两京。一个“忽”字表现出这次战乱的出乎意料,忽然之间,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乱了,诗人再也无法过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最后四句是对诗人战乱爆发后的生活的描述。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被朝廷越次擢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此句或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谴责,诗人眼见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故而生发哀怨之情。最终诗人独自远谪夜郎,漂泊天涯。只能期待能够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时候,使诗人能够有机会重新回归朝廷,为国家尽一份力。最后两句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诗人能够早日回归的心情。
此诗回忆昔日在长安的得意生活,对长流夜郎充满哀怨之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他此时此刻企盼赦还的心情。诗中今昔处境的强烈对比,自然有博取辛判官同情之心,也暗含有期待援引之意。由于李白此诗直露肺腑,对当年得意生活颇有炫耀之意,不无庸俗之态,所以历来不少读者认为它非李白所作,即使肯定其豪迈气象,也显得极为勉强。不过穷苦潦倒之时,落魄失意之后,人们都不免会对当年春风得意的生活充满眷念,尤其在一个陷入困境、进人晚年依靠回忆来支撑自己的的诗人身上,这种眷念更会牢牢地占据他的心灵。
诗中使读者看到了诗人凡俗的一面,对失去繁华与功名的痛苦。只是诗人凡俗的这一面并没有主导诗人的精神生活。在更多的痛苦与不称意中,诗人是将自己的精神放飞在大自然中,放飞在睥睨一切的狂放与飘逸中。
突兀残碑立古阡,行人犹记绍兴年。青衣已见君王辱,白发何期使节旋。
老泪冰天他日恨,遗文《曲洧》至今传。一抔筑并花宫地,夕呗晨钟更惘然。
江海阅万流,人物渺然叹。夏虫苦拘墟,乌睹大庭馆。
卓哉非园翁,放怀无畔岸。忘机驯海鸥,大信扫约券。
交游道虽广,淄渑微可辨。晚与诸老翁,世外结婉娈。
刻意营小园,日涉未曾厌。有客洗尊罍,独来数花片。
书画夙所耽,黄金易珍玩。寓物不留物,只供一笑粲。
出门乘小车,迎绕多鹄面。破囊为布施,行意非强善。
识翁二十年,无改若初见。珍果必母遗,回念脸辄泫。
去年寒食节,我归指江汉。还分陈家紫,与充先垄荐。
今翁届七十,康强喜加饭。虽缺陶翟欢,犹幸坡颍健。
闻作名山游,一洗尘网绊。陈诗尽实录,聊补先生传。
卑枝已能分好月,况复地力能新培。托根反出社木后,正使匠石愁无材。
惊心同榜渺参辰,回首龙飞四十春。不慭此翁天实惜,欲论心事我谁亲。
百年风月归吟笔,一代仪型落后尘。正尔棘心吹泪苦,石塘东望更沾巾。
任性随缘一比丘,一生无喜亦无忧。白云纵听飞来去,但得青山在即休。
华阳初慕道,羽服依岩际。辟谷咽晨霞,朝元结真气。
朗吟扶桑颂,伏谒三茅氏。却驾云中龙,来游人间世。
谈玄蕊珠阙,稽首张乐地。调笑芙蓉笙,声飘凤凰吹。
仆愧金门彦,时闻玉箫偈。方忻兰苑晤,忽念荷衣逝。
欲和瑶台章,幡然紫烟闭。石室萦翠芝,丹丘蔼松桂。
望望劳予心,犹怀碧山契。
老龙山中居,出山作霖雨。风云几聚散,田野正辛苦。
神仙地位高,使尔司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