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冷露含心,碎烟筛梦,堪比那时娇俊。略带清癯,似因飘泊,未了东风残恨。
禁伊体弱,清翠袖、竹边寒并。甚真娘、魂断生绡,几回低唤难醒。
空怅惘、衣香鬓影。三月钿车归,旧情谁准。绝涧荒山,乱鸦落叶,一角仙源云暝。
相逢若梦,惹此后、相思重警。伴斜阳、啼老疏蝉,更无莺问。
听雨西堂夜寂寥,绿波芳草恨迢迢。东风解送离人梦,曾过溪南第几桥。
典午西兮金谷辈,渡而东兮蔼多士。嘉内史兮屏浮华,淡物累兮颐天粹。
升冶城兮遐想,友东山兮雅志。修禊事兮兰亭,觞曲水兮群英。
追雩风兮涵泳,渺万化兮均平。纪清游兮感慨,剡形忘兮神诣。
蔚翔凤兮一札,宝连城兮千祀。太傅起兮为苍生,扶晋鼎兮蹙苻秦。
内史归兮乐山水,师万石兮饬子孙。出与处兮两贤,意易地兮皆然。
事小不可忽,议或戒蜂虿。蜂虿之中人,始意脱己害。
人兮怒一蠚,为报速睚眦。白昼擿危巢,夜烛穷纤介。
必获而后已,立死以为快。彼诚畜微毒,谓己有所赖。
失于小不忍,而自取糜坏。吁嗟阴巧徒,毒万蜂虿大。
包潜中善良,断腕未足骇。小或一身危,甚则家族逮。
渊微如鬼神,无隙可漏败。君子被戕贼,守道不为怪。
有时丑迹露,事或无可奈。一旦吾道行,乃置之度外。
使其自愧缩,似不容覆载。非力不足较,顾有盛德在。
阴巧既常幸,蜂虿胡不贷。
夜闻秋雨声,朝发盐官城。大帆夹双橹,长歌溯空明。
始经语儿溪,渐次鸳鸯浦。手折芙蓉花,含情向谁语。
吴江渺烟树,七十二峰前。三高祠下泊,酾酒晚凉天。
望月垂虹亭,枫桥少延伫。寒山夜钟来,乡梦初回处。
鸟啼阊门柳,鹿走姑苏台。笑指五湖水,鸱夷安在哉。
且酌惠山泉,还过惠山曲。煮茶问陆羽,遗经有谁续。
风波不可渡,竟舞扬子津。回车丹阳道,白日无停轮。
长揖大茅君,丹霞满空谷。欲采松根苓,况乃严程趣。
逶迤遵广路,浩荡观龙河。矫首丹凤阙,青云郁嵯峨。
贤臣四方来,剧谈尧舜学。鸿毛遇顺风,脩鳞纵巨壑。
夫子天机深,常有饥溺心。拟献金镜录,行陈大宝箴。
拂拭镜中霜,登朝未云晚。怀宝固有时,勿念关山远。
愿为瑚琏器,为君登庙堂。愿为松柏姿,为君充栋梁。
西风吹苧衣,执手情何极。有使即寄书,无使长相忆。
帘阴不捲漏乌迟,数朵庭萱也自菲。公退万缘俱谢绝,心空一气自知归。
但期菽粟令民足,未觉诗书与愿违。闻旱问龙求一雨,乘凉约客扣岩扉。
西界阳关与玉关,于阗古道迹犹存。曾看定远成功返,已遣匈奴绝塞奔。
此日歌传三迭曲,当年地纪万军屯。一方雄控今何苦,几度春风许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