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赤瑛擎出白鹅潭,持赠殷勤为盍簪。大果未收先小果,不妨猿鹤许分甘。
爆竹声咽阗,念我平生友。祭诗孰狂歌,避债孰低首。
推解乏货财,事畜迫奔走。凤凰下觅食,琅玕实无有。
麒麟代车牛,牧竖厈其丑。自好物所憎,时艰道堪守。
及兹岁寒时,寸阴各毋负。读书在固穷,作事必要久。
素心怀好音,立言务忠厚。
紫曲黏云,绿窗引月,又闻香满中庭。檀心乍点,鲛绡试着犹轻。
烟初散,露方零。傍雕栏、吹彻瑶笙。销魂此际,何郎剩粉,荀令馀响。
夜阑斗转珠绳。渐觉烛花影里,微醉初醒。风流解语,宁教有恨无情。
拈芳蕊,爱佳名。忍折来、供向瑶屏。须教夜夜,如花作伴,不负双星。
奉君七宝凤凰之绣柱,五色麒麟之锦囊。王母九霞觞中之酒,秦女万缕炉中之香。
去年红花今日开,昨日红颜今日老。一生三万六千日,欢日颇多愁日少。
对吴歌,看楚舞,歌舞匆匆变今古。归去来,莫行路。
微阴正掩银湾路,将离共寻尊俎。春思已阑珊,又西窗听雨。
杜蘅愁不语。任烟际、笑桃红舞。丁令心孤,沈郎腰瘦,恁时情绪。
去去。洛川游,只赢得,春晖百年长驻。杜宇莫催归,问南归何处。
海桑知几度。便相见、不堪重数。冯高望、万里乾坤,托醉乡分付。
潏潏新流漾白沙,溪东遥认隐君家。忽惊庭草生秋思,送尽年光是物华。
弦断古囊琴罢弄,睡酣尘榻笔无花。暑馀倦极何聊赖,净洗砂瓶自煮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