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
泛宅吾家事,艰难上峡船。飘飘携八口,草草问三川。
乞米多新帖,躬耕少薄田。经时到茅屋,破釜定空悬。
燕市分携岁颇多,烟江渺渺奈愁何。云间上客颜何似,海畔书生鬓已皤。
望月几回迷远梦,针鱼无处溯流波。还思少小追游日,肠断春城白玉珂。
吾闻天竺峰,耸若在天上。峰前溪万仞,激石吼寒浪。
堂中老比丘,碧眼照林莽。徜徉君屡游,局趣我思往。
此行何所求,岂欲除二障。闻呼试回头,未可踏折杖。
茅檐燕寂地,山气日夜爽。不斩凌霄藤,君归藤自长。
芳树生北庭,丰隆正徘徊。翠颖陵冬秀,红葩迎春开。
佳人闲幽室,惠心婉以谐。兰房掩绮幌,绿草被长阶。
日夕游云际,归禽命同栖。皓月盈素景,凉风拂中闺。
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啸歌流激楚,伤此硕人怀。
梁尘集丹帷,微飙扬罗袿。岂怨嘉时暮,徒惜良愿乖。
或随流水或随风,一片西飞一片东。何似得沾香额上,艳妆犹说寿阳宫。
壶山何盘盘,种松几千个。彼美松下人,悠然共云卧。
天风清响交,夜月凉阴堕。兴来援素琴,扫石松间坐。
一弹舞鹤翔,再鼓流泉和。铿锵古调谐,清绝俗耳破。
曲中万籁寂,遥见仙人过。举手招赤松,轻举谁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