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子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清颍(yǐng):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
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孤负”二句:写兄弟风雨之夜相聚谈心的乐趣。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应物)诗,至‘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风翔至是时已二十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日“孤负”。孤负,辜负。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萧瑟,指雨声。
生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
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
“眉间”句:谓眉问出现黄色,有即将归去的征兆。韩愈《郾城晚饮赠马侍郎》诗:“眉间黄色见归期。”
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赏析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近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据朱疆村引王文诰《苏诗总案》,谓此词为“壬申二月作”。按壬申为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元祐六年,苏轼知颍州,闰八月到任。七年二月,改知扬州,三月到任。二月还在颍州,与词的首句“清颍东流”正合。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白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诏书昨夜催春到。绿野花争早。几枝先见海棠开。全胜陇头冲雪、寄江梅。
破寒滴滴娇如醉。不比春饶睡。万红千紫莫嫌迟。看取满城花送、衮衣归。

已矣何须说。笑乐安、彦升儿子,寒天衣葛。百结千丝穿已破,磨尽炎风腊雪。

看种种、是余之发。半世琵琶知者少,枉教人、斜抱胸前月。

羞再挟,王门瑟。

黄皮裤褶军装别。出萧关、边笳夜起,黄云四合。直向李陵台畔望,多少如霜战骨。

陇头水、助人愁绝。此意尽豪那易遂,学龙吟、屈煞床头铁。

风正吼,烛花裂。

昔诵江东咏泪诗,看来别有一般时。孤衾独枕斑斑处,半属吾亲半属儿。

南楼雪后忆离群,湖上衔杯弄白云。也道酒如春水薄,尊前无日好无君。

留连东斋饮,迢递独归迟。忽逢山媪话,知枉故人期。

月华窗上动,禽响竹间移。不遇君闲咏,悠悠清夜思。

古咸平、数椽小筑,乡村风物堪溯。柳堤槐巷寻常景,幽意也传毫素。

君傥许。为点染、来青粉本瓯香谱。闲云貌取。更六枳篱边,邻翁三雨,倚杖话农圃。

郊居好,消受竹晨花午。漫嫌归计迟暮。沉吟后约从君问,画里可能同住。

清汴路。梦不到、绿榕红豆衔杯处。低回俊侣。对几摺疏筠,相思未抵,官阁剪灯语。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
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崭然头角已峥嵘,一卷传薪卜凤鸣。最是眼前真趣永,树声相和读书声。

晓开疏屏望荣光,仰见威灵烛下方。
二本同楹真盛事,三年叠秀是殊祥。
好图瑞采增旗帜,更诵灵华续乐章。
拜舞共陈归美颂,喜浮春殿九霞觞。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匆匆催上吴舲。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

平地见天涯,登高天更远。功名及所望,岐路又满眼。
万金买园林,千金修池馆。他人厌游览,身独恋轩冕。
唯有汉二疏,应觉还家晚。

欺月清寒,助人艳冶。最宜画阁藏春夜。怯风翠袖要深遮,惜花金剪休轻下。

刻向诗围,烧来酒社。隔帘摇影红初灺。生憎双泪对侬抛,可怜馀焰凭谁借。

自顾颓龄七十馀,久惭顽钝费洪炉。
归逢大老耆年会,衰朽形骸愧画图。
彩笺分卷碧云薄,蜡烛对烧红泪乾。

长庚自是谪仙人,子美逢时稷契臣。风雪茫茫五君子,醉吟犹得继清尘。

梧桐叶底雨铃铃,五石苔痕惭上青。最好登楼携客咏,偏宜把酒与君听。

斜侵草阁飘花入,乱点山门带竹扃。闻说溪头春水满,潮来重订种鱼经。

佛陇遗芳鲜俪踪,王张三观揭禅丛。圆明珠系衣襦里,净妙莲生湿淤中。

再现石桥真法界,重兴银地旧家风。未应赋述誇孙绰,序倡称扬复有公。

蓬沙千里莫云平,望帝魂游白帝城。金爵风烟天地恨,玉衣霜露古今情。

伶官压笛悲啼竹,宫女吹箫忆荐樱。不道兴衰竟如是,离离禾黍泪纵横。

月上池塘冷,微波浸碧莲。香风吹不断,凉意似秋天。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