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衙斋少地得天宽,亭畔疏花丑石安。官既支离民又病,待成新竹斫鱼竿。
我昔游戒坛,三日坐松阴。磊落入心骨,哦诗作龙吟。
寄诗感予季,梦入苍山深。琳宫宅奥幽,坛宇何萧森。
问松在何处,突兀生千寻。惊疑忽然寤,震耳犹潮音。
年来涉忧患,浩荡欲无浔。震动得艮止,坐卧檐卜林。
松声薄九天,若慰千忧沉。子止无复疑,我行归何岑。
柳塘杏苑,认当日轻盈,汉宫姝丽。斜风一剪,弄影爱寻罗绮。
久住芹泥旧垒,又贪说、乌衣门第。终朝絮语呢喃,那识投怀深意。
前事。吾庐曾寄。待小院开帘,更将春至。翩翩何许,惯向玉楼凝睇。
王谢雕梁任倚,但秋社、光阴能几。从他锦字传笺,空惹故人清泪。
东山桐,西山梓。上枝蟠青云,下枝拂流水。雷轰雹击野火烧,裂骨穿肤半生死。
谁从大壑阴,采制为鸣琴。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
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可怜文信国,闻道遗琴欲沦没。
亦有汪水云,当时挥手凌青雯。如何尚有一片乾净土,埋此三尺四寸枯桐根。
粗具腭与龈,安辨蛇蚹纹。漆文土花所不蚀,叠山两字分明存。
先生身似摩霄鹄,燕市从容一瓯粥。掀髯抵几已无成,茶坂麻衣空恸哭。
当其横膝时,含情再三弹。初为《梁父吟》,后作《齐女叹》。
世无钟期莫为赏,海天何处寻成连。先生此时与谁语,琴兮琴兮吾与汝。
先生可逝琴不亡,十三之徽一一吐焰直与箕尾争光芒。
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黏著苌弘血一腔,意亿劫灰飞不起。
吴氏为此图,望古意有余。我思此琴不可见,展图忽忽生嗟吁。
谁招朱鸟挥残泪,敲碎西台竹如意。
元圭尘起不能污,清白传家作世模。古有治人传治法,由来名宦属名儒。
同舟共济期多士,广厦抡材愧我徒。犹幸磨砻逢哲匠,铅刀一割倘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