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一个纤夫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水上服役难以忍受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写得很有层次。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紧接着,诗人从“辛苦日多乐日少”至“齐声腾踏牵船歌”,用一大段文字,让水夫具体述说他牵船生活的悲苦。“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较前描写进了一步,用了一个比喻。把人比作海鸟,说纤夫的生活象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过着完全非人的生活。然后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纤夫从日到夜、又由夜到明的牵船生活。先写白天牵船的艰难。前一句,顶风一层,逆水一层,船重一层,详述行船条件的困难;行船如此艰难,而前面的驿站又是那样的遥远,水波茫茫无边无际,纤夫的苦难日子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后写黑夜牵船的辛酸。诗人写一个雨雪交加的寒夜,纤夫们披着短蓑,纤绳磨破了胸口,冻裂了双脚,一切辛酸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一夜劳作,却无丝毫报酬,而是“到明辛苦无处说”,在凶残的官家面前,纤夫能够说什么呢?只好把满腔愤懑积郁在心里,“齐声腾踏牵船歌”,用歌声发泄内心的怨愤不平。
而纤夫们却没有逃离这苦难的深渊。“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纤夫的全部财产只有一间茅屋,本不值得留恋,可故乡却又舍不得离开。即使逃离水乡,他们的处境也不会好到哪去。“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田家行》)没有了水上徭役,还会有陆上的徭役和租赋,田家遭受着官府同样的剥削和压迫。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纤夫只得把改变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幻想中:“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水变平田当然不现实,即使变了平田,他们也一样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诗对纤夫的心理描写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把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配合水夫思想感情的变化,诗歌不断变换韵脚,使人觉得水夫倾诉的哀愁怨愤是如此之多。由于充分揭示人物心理,水夫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诗人写的是一个水夫的自述,反映的却是整个水乡人民的痛苦生活。诗的语言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炼精警之风,颇有特色。不用惊人之笔,不遣华美之词,诗人从看似平淡的细细描绘中表现真情,酝酿诗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余味无穷,正如宋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蚤起翻成坐睡昏,鹊声唤我步前轩。竹扉日隙针来大,射壁千千弹子痕。
土室暗无光,重关闭深壁。客来语始辨,坐久自生白。
语毕各自还,谁能问形迹。朅来中宵梦,坐我羲皇侧。
太羹及玄酒,此味久已识。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我心非槁木,岂不念朝夕。默默方自知,多言竟何益。
雪霁灯前,寒销笛里,匆匆忽换时序。蕙心易长愁根,柳枝更添恨绪。
凭高极目,问不出、春来何处。看大江、暖翠浮空,渐活万山烟树。
前岁约、探芳俊侣。今岁作、浪游倦旅。艳辰偏在天涯,旧盟又辜绣户。
芳华如水,怕闷损、玉台情素。便画船、归趁东风,已是绿阴飞絮。
武川道馆白云间,萧散真宜羽客閒。丹侣有情开药灶,青童应在守萝关。
冈头叱石成羊起,花下吹笙驭鹤还。岁晚相思拟相觅,只愁落叶满空山。
今夕谁家秋兴多,团圞应不让嫦娥。倘然造化无知识,佳节寻常一例过。
我登薰风楼,楼高一千尺。仰造青云端,俯瞰雷电泽。
隐隐山四围,何处扳峭壁。翔者古鸾凰,荫者古松柏。
远望鸿濛天,时代阻今昔。有时风雨来,俄倾水云积。
水云积复散,落照天将夕。壮哉古帝京,图大中斯宅。
击壤溯遗风,讴思遍左僻。上下已千古,兴废感棋弈。
相传五弦琴,兹楼乃遗迹。袅袅动余音,引手异常拍。
此调久不弹,解阜眷帝力。薰风名其楼,弹琴颜其额。
遥吟薰风歌,风吹陇头麦。麦熟雉朝飞,凭吊何乡客。
斫桂曾将大斧磨,云深何处觅枝柯。登楼有赋悲王粲,抱璞无人识卞和。
南国征鸿通信杳,异乡风景入愁多。高堂翘首闽天外,从此应添两鬓皤。
尖峰犹是漠南山,驼褐萧萧午日寒。艾叶漫将头上插,榴花应许梦中看。
马前砂雪行初隐,雕背荒云落更盘。王事独贤吾敢惮,重烦同馆劝加餐。
物候催残暑,飘零得旧游。双星河汉夕,一叶蓟门秋。
缮性依禅室,归心忆钓舟。绮纨非所好,宁敢傲王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