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乌角巾:隐士之冠。
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这首诗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组诗的前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这一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起二句说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此时虽然像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隐士们喜戴的头巾,屡见于《晋书》记载。乌是黑色,杜甫《南邻》诗有“锦里先生乌角巾”之句。“现宰官身”,语出《法华经》,宰官,泛指官吏,用典无痕。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屡受贬谪,但他才名极大,贬谪时经常有人欢迎他。他在黄州时如此,在惠州时也是如此,他诗中就有“到处聚观香案吏”、“父老相携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争观”,不只是“曾现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气节之名,也略传到海南中来。父老的亲近足以自豪,但诗人说“缘”(因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这二句写的是热闹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凉。后二句专写寂寞,弥见悲凉。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旧”、“古路”,只身“独立”,显得悲凉之至。但诗句只写物象,不着议论,不抒情感,不露“寂寞”与“悲凉”的字样,而寂寞与悲凉自在物象中见出。一个才高一世,在文坛、政坛都能大显身手的苏轼,落到这种境地,就其自身来说,是不幸,就国家来说,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诗人却不自嗟叹,而用自我欣赏、自我回味的心境来对待它。他的旷达胸怀盖着内心的不平,但这种旷达只会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长久。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能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高情远韵,余味悠然,而客观上却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和为之产生愤慨。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一灯相对悲畴昔,寒螀絮金苔岑碧。秋月竟重圆,几回携手看。
殷勤还寄语,莫种相思树。珍重再来缘,相看各黯然。
炎暑惟兹夏,我思竹林士。岸帻绿云浮,拂袖寒商起。
层阴下遥岑,朱曦逝清沚。设礼岂为吾,迕俗元忘尔。
深杯映明月,素琴澹流水。冥寂契无为,沈酣良有以。
歌凤睨当途,犹龙伏柱史。旷哉兹数贤,芳声共千祀。
场屋疑名记昔年,白头相见两茫然。权知避处应为福,官到休时却是仙。
林下看云閒倚杖,楼头过雪每开筵。别来何处相思忆,月在梅梢满意县。
梁溪宅里閟烟霞,使者淹留日未斜。天上夔龙图治道,舟中李郭望京华。
十三弦送黄柑酒,第二泉煎紫笋茶。寄谢南宫达夫子,会同鸡犬忆仙家。
人海抽身得自由,只随耆旧见风流。而今冠盖长安道,老死黄尘不肯休。
平生事澹泊,荣利不关心。杜门久谢客,岂容俗尘侵。
令尹有佳招,联辔游云林。流觞绕双鱼,茂樾栖幽禽。
挥毫写佳句,骚雅寓意深。玎珰泉声玉,琐碎竹影金。
开怀拚剧饮,预约盟再寻。搔首赓险韵,杜陵不胜簪。
交印夔人国,分襟汴水堤。十年难会合,一梦顿乖暌。
官序潘生拙,诗文庾信齐。诸公多汲引,宪府屡提携。
不肯乘骢马,那能出宝鸡。安恬轻世味,洒落见天倪。
照物聪明决,为邦闻望跻。笑谈清岸狱,暇豫劝耕犁。
不忍为钩距,何尝设町畦。燕堂传夜烛,游毂碾春泥。
众服题鹦鹉,畴将食駃騠。草黄思隼击,梧碧值鸾栖。
欲问无来使,开编有旧题。君方安玉垒,予亦远金闺。
地隔江波阔,书传鸟翼稽。岂知双鬓白,相见两当西。
内顾微他技,殊私牧远黎。辞亲愁不断,叱驭意空迷。
吴苑飞云杳,春城北斗低。南山千里雪,剑阁万盘溪。
夜宿星边驿,朝行石上溪。深疑窥地轴,高骇蹑天梯。
看岫时攲帽,听泉或杖藜。萧萧黄叶下,袅袅冷猿啼。
蜀道无艰险,人心漫惨悽。永怀持从橐,遥想缀朝圭。
直北瞻天日,征西叠鼓鼙。相期郡斋冷,清话看挥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