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首联大大赞扬好友的才华,感慨其官职卑微,不得其用;颔联赞扬好友高尚品格的赞扬,对其贫寒处境表示理解与同情;颈联则刻画出好友放旷不羁的性格与时光流逝的伤感;尾联透露出才士沉沦的悲愤。全诗造句生新峭拔,章法开阖动荡,步步曲折,前后顿挫,语言明净而生动贴切。
“故人昔有凌云赋”这一句诗,是诗人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但接下来“何意陆沈黄绶间”,笔锋一转,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它是慨叹,但更是责问,是对执政者的谴责。这一句既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也是暗写友人的亦官亦隐。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
颔联写友人“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却还有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心犹未死杯中物”,饮酒的豪兴尚不减当年,但“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
豪兴犹在,盛年不再,颈联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即以“心犹未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诗人一反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以拗硬之笔,写奇崛之态。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颈联却奇峰突起,以不合正常节奏的散文句式构成对偶,原来每句前半部分双音节的两个音步变成了“一——三——三”的节奏,这样就成为:“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读来拗崛顿挫,生动地传达出牢骚不平的情怀。这种奇句拗调,力盘硬语,构造奇特。
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能够多多荐拔友人,让他能在离家乡近的地方任职。”肯,即“肯不肯”,出语宛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则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表现出诗人组织的绵密。
诗人入仕之后,强烈地不满现实政治,尤其对那班暴发的新贵投以蔑视,而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则倾心相交,视为知音。在正因为诗人与他们遭际相似,品格相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描写其形象也就分外真切。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首诗像一幅写意人物画,笔触简练,风格奇拗。作为律诗,这首诗无论在风格还是在语言上,都显出诗人的独创性。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所写。当时正值旧党执政,诗人入京调任史官,但他并未感到春风得意,而是对激烈的党争十分反感。时不仅新旧两党斗争剧烈,而且旧党内部也各立门户,党同伐异,所以诗人呼吁消弥党争、重用人材。这首诗正是诗人内心不平之气的反映。
风吹朔雁感离人,日下燕山望去尘。白发遥怜庾开府,满天秋色过三秦。
十大曲破寰海知,六么对舞纤腰肢。秩巴古寨士解围,谱传建业隆兴时。
天匏作腔豺脔皮,竹撩袅绕叠指麾。慢曲出入和柘枝,四部中分声递随。
行齐气勇拍趁吹,妙伎那教呈健儿。忽然锦袖左抱持,伸拳俯拜当阶墀。
三台挝鼓彻送之,我闻此乐来西陲。恩浓四沐需云期,君仁先祝慈闱慈。
寿崇蟠桃庆瑶池,乾会佳节等翼箕。国安磐石民恬熙,不忘武事功平夷。
臣微鳌抃同熊罴,附庸此日江之西。时人入耳郑卫漓,播鼗击磬今奚师。
旧乐之半见绝稀,十有二数存音仪。红裙掷毬颜忸怩,采莲况欲追耶溪。
乐明美报意远而,两宫睿算南山齐。偶然问答成歌诗,于万斯年陪寿卮。
春来几花开过春,几人复为花主人。临流问花花不语,一片已堕青溪蘋。
我有春词为花发,韶华瞥眼春江雪。花时不抱花影眠,孤负青天送明月。
谪仙供奉一生中,吟花醉月愁樽空。风流亦欲追清赏,来趁君家山杏红。
落魄人间六尺身,懒充唐举目中尘。鸢肩燕颔浑閒事,只此形骸总未真。
岁晚滕神故作威,剪冰裁玉不停飞。痴儿禁得双骹冷,独立梅边待鹤归。
天书到法堂,朽质被荣光。自笑无功德,殊恩谬激扬。
还登建礼署,犹忝会稽章。佳句惭相及,称仁岂易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