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一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全诗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在“我安适归”与“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
歌谣一、二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也可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
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四句是伯夷、叔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
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飘萧鸥鹭群,淅沥孤蒲晚。云断山月明,新泉落前涧。
得丧三分徒鼎峙,是非两角谩蜗争。人情不似春情好,一气无私见合并。
岁在马羊间,亲见陵为谷。全家载以舟,辞乡远飘泊。
吾母陈夫人,老态太羸弱。避地迁徙频,旧疾岁数作。
我遍求巫医,汝不离床蓐。虽劳无倦容,历久心转肃。
至诚感神明,危症辄平复。母得周花甲,汝功殊不薄。
暇日停舟绿水隈,芳菲不尽夕阳台。旧游零落何须问,一寺青山父子来。
苍壁泻飞瀑,虚亭看挂川。寒声洒松雪,暝色带萝烟。
银汉空中落,玉虹岩际悬。壮观逢九日,与子乐盘旋。
关门晓曈曚,众峰递隐见。林根微阳吐,水外孤村断。
萧条逼仲冬,积雪覆山甸。山径石栈危,单车缘一线。
攀萝冰堕指,陟巘风割面。羸马向北嘶,游子心未倦。
回首万里涂,情亲隔乡县。及兹道更长,飘零一身贱。
海上巡行两见秋,未归人忆木兰舟。披图愿借东风便,只向中原汗漫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