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华。何方道士知人意,授与炉中一粒砂。
暗雨凄邻笛。感秋魂,吟边憔悴,过江词客。非雾非烟神州渺,愁入一天冤碧。
梦不到、青芜旧国。休洒西风新亭泪,障狂澜、犹有东南壁。
空掩袂,望云北。雕栏玉砌都陈迹。黯重扃、夷歌野哭,晦冥朝夕。
十万横磨今安在?赢得胡尘千尺。问天地、榛荆谁辟?
夜半有人持山去,蓦崩舟、坠壑蛟龙泣。还念此,断肠直。
日落羌笳咽。认一行、高鸿尽处,五云城阙。满眼惊尘还乡梦,重见昆池灰劫。
更马上、琵琶催发。露冷横门移盘去,甚金仙,也怨关山别。
愁寄与,汉家月。故人抗议多风烈。漫消魂、题诗陇树,谁旌奇节。
易水空成填恨海,西北终忧天缺。但目尽、平烟区脱。
不信天心浑如醉,好江山、换了啼鹃血。长剑倚,向谁说。
履霜思已深,对雪重悽恻。竹笋为谁生,寒林惨无色。
步入梵宫路不迷,四山高插与天齐。龙头石吐飞泉冷,雉尾云生落木低。
牧笛吹残村犊稳,禅经听罢野猿啼。止戈幸得逢僧话,回首东山月满溪。
昨夜东风蓟苑过,晓吹新绿满关河。冶游细马骄如许,归去王孙怨几多。
湛湛暗凝霄露润,凄凄晴带野烟和。最怜别后池塘梦,江北江南奈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