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中唐诗人李绅,并以李绅自况。自居易《拙集编成十五卷因题卷来戏赠元九李二十》云:“每被老元偷格调,苦教短李伏歌行。”可见时人称之为“短李”。首联所写就是这件事。这两句说,城南的矮小诗人李绅,经历坎坷,形容憔悴。他多愁善感、系念世事,乌黑的帽子上落满尘土。两句诗用粗线条钩勒出李绅,也是作者自己的形象,手法洗炼。颔联即从首联引申而来,展开“憔悴”、“多情”的含蕴,笔墨也从以李绅自比转向直接叙写自身。虽刻苦攻读,手不释卷,对平生所历世事却不甚了然;饱经风霜,阅尽世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河山任人践踏,一腔热血无从抛洒。这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前后两部份,各自形成鲜明的对比。“读书”而“不了平生事”,“阅世”而“空有后死身”,出语舒缓,感情却十分愤激。颈联推开一层,是赋也是比。落日残照,是眼前实景,也象征着南宋王驯的没落凋零,飒飒西风则象征着笼罩在南宋国土上的萧瑟寥落气氛。“落日”、“西风”,景象悲壮,令人想起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中的名句:靠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过,粱栋诗中“落日”、“西风”带有更为强烈的时代悲剧色彩。“唤酒”、“愁人”,与首联的“憔悴舻、“多情”相应,写出了在天下多故的南宋束年一个正直士大夫忧心如焚的心理状况,感情十分沉痛。前面三联,气氛沉重压抑,结尾两句却陡然一转,格调为之一振。蜂蝶黄花老,翻用苏东坡诗意。这里是说,尽管秋色愁人,然而在明月的照临之下,园林小春的景色还是十分动人的。农历十月间,阳光和煦,景色宜人,大有春意,故称小春。尾联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诗句。尾联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肃杀中透露出生机,痛苦中孕育着希望,它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1242——1305) 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肠断崔徽,偏写淡妆人面。游丝冉漾,又嬉春情倦。
昨夜三更,梦向西洲曾见。一枝枝,映杂花如霰。
直到今朝,觉馀香、尚眷恋。小窗横幅,锁重重幽怨。
飘香未似,缭绕杨花满院。怕被香、把梦儿吹转。
腐儒在天地,年壮悲鲜成。求古有微志,苦于饥寒撄。
石田废不治,已多荒秽生。弗商还弗农,何以侪庶氓?
环顾吾党友,翠荚春兰英。专锐务所宜,久可树其名。
发荣视诸始,万物崇勾萌。高鸿腾翼飞,长天方廓清。
黄雀啄田粒,微饱安足争?
我读先公诗,颇识包山胜。积想二十年,今始鼓游兴。
嘉平月初吉,帆自胥口进。百里乘长风,波光静如镜。
暮投消夏湾,一村无二姓。重门肃我入,主人颇加敬。
越日游石公,林峦最明靓。归舟泊龙渚,怪石列奇阵。
三宿枕山楼,风雨入清听。壶觞乐晨夕,淹留不为病。
停午烟雾开,饭罢理鞍镫。破腊梅解苞,寒香逗樵径。
林屋路转幽,仙源隔凡圣。探奇学蛇行,那复顾泥泞。
蝙蝠红朱砂,仙人绿云鬓。恍惚梦见之,逢人作谈柄。
斜阳下西岩,枉道穿密荫。枇杷正著花,古寺出清磬。
秉烛纪胜游,累牍不能竟。所嗟限重湖,桅樯托身命。
来去冲洪涛,后会那可定。先公两游览,遗翰实左证。
小子寻旧踪,按图索神骏。闻者或见疑,到则真可信。
洪荒未辟前。灵异于此孕。一经花石纲,采凿苦难禁。
山人指云根,云是朱勔剩。艮岳今劫灰,名山永留镇。
吾亦旅泊人,长歌等鸿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