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两句为后文的以酒浇愁作了张本。先写这一笔,正是他写此诗的目的,既能够哄起读者的联想,又有助于文章主题的表现。当然,这里没有提到一个“愁”字,然而诗人巧用“半有无”“更萧疏”自然景物和行装的点染,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并为后句作了伏笔。这一笔虽很细小,而在结构上是十分关健的。其一是攀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其二是理解全诗的要害之处。因此,作者于此是精力着著。
第三句紧接首句,又作了环境氛围的补充:我为什么要长期离家不能归呢?因为“堠长季堠短逢官马”。这是一个意在言外之句。含蓄地点出了官差多,民役艰,百姓苦的现实。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很深,又很难以排遣。第四句用“行不得哥哥”的鹧鸪声,思归不能归,想回又回不去,来烘托自己伤感的心情。他所见的都是官家的驿马,所闻的又偏偏是让他羁旅难过的鹧鸪声,以悲景衬悲情,更显见愁思的浓烈。
接下来“万里关河堠传舍”这句是写他自己足迹之广,聊寂情怀之深。他走过许多地方: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可见他离家的时间实在不短了。离家久远,又正逢季节变化,游子自然产生了归乡之念,何况又只有寂真陪伴自己。然而诗人没用更多的笔墨,只用追忆起当年与朋友博戏时的热闹生活场面,来反衬当前旅舍中的寂突。这里将过去热闹的“景”与现在寂宾的“情”联系起来,恰恰收到了相比一相衬的作用。诗人有意在追忆欢乐的场景中涂抹上与他当时感情并不太协调的色彩。本来写的“愁”,却故意把景写得“喜”,造堠“景”和“情”的完全对立,在对立中构堠情景间的一种特殊联系,其好处在于能使某种特定场合的特定情感,抒写得更加曲折和深刻,这正是王夫之提倡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末两句,用一盏寒灯为自己作伴,用饮酒来排忧解愁作结。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直抒了在百无聊赖的寂寥之中,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情感。
这首诗句式整齐,三、四两句“堠长堠短透官马,山北山南闻鹤鸽”,五、六两句“万里关河堠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对仗工整。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工夫之深,非同一般。
青山分付此桑麻,笑祗瓯窭欲满车。父子箕裘虽笔耒,茅茨鸡犬自农家。
古贤斯道频扛鼎,天饭烟楼但煮沙。几杖不知谁北面,得容痴遣问桃花。
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
世无贾长沙,安有痛哭事。梦中忽忽泪成河,清宵怪底生愁思。
床头长剑作鼍鸣,起坐惊看不得试。一身恩怨宁足论,热血终当洒何地。
五更风紧愁不眠,太白睒睒光在天。明朝怀抱定一吐,知君已返姑苏船。
君来镇日黯无语,肝胆相照心茫然。人生上寿谁百年,金丹未得空欲仙。
那能老死折腰走,妄冀五亩种秫田。太湖东畔灊山麓,卜邻傥许茅同编。
不然共我青城去,芋魁饭豆长随缘。
勘破浮名便洁身,拂衣归作钓鳌人。时招鸥鹭为三友,日傍烟波作四邻。
奔走已忘燕郢路,恩波犹恋义乌人。收纶晚枕江亭月,赢得寒光照梦新。
五月江深似海潮,临流一望暑全销。不知小筑当门水,此日何人过板桥。
念旧剑犹在,欢新盖偶倾。遨游同所仰,言笑隔平生。
劲骨终摧土,清词竟蹈兵。因君数畴昔,余亦泪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