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注释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
从:听随,听任。
向:到。
檐(yán)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鬓(bìn)边斜:斜插在两鬓。

赏析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创作背景

  对于这首词,有人以为“绝对不可能那么简单就写‘折花’这件事”.而是有所寄托的。据此认为:“此词,可能创作于南宋恭帝被掳北去,宋端宗在福州、潮州等处建立小朝廷之时。”写的是“人们传说有官府来请他出去做官的事情”,这首词就是他对这种传说的回答。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猜你喜欢
竹西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
心忆郡中萧记室,何时暂别醉乡来。
天意才晴风又雨。催得风前,日日吹轻絮。燕子不飞莺不语。满庭芳草空无数。
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

绿萝深处卧云烟,触战蛮征事悄然。临老无端重出丑,借婆裙子拜婆年。

几点红香入玉壶。几枝红影上金铺。昼长人困斗樗蒲。
花径日迟蜂课蜜,杏梁风软燕调雏。荼コ开了有春无。

一思平日禁城春,直上青霄步步云。在月香名欣共得,掞天綵藻愧相闻。

满头竞插花千柄,没案谁辞酒十分。莲水今为从事乐,伊予无复叹离群。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三月二十七,春丛已半空。
细草著露作团绿,落花拥溪相压红。
南北游人归未归,日斜飞絮撩东风。
清晨有客南昌来,袖出数幅春风梅。
芳根不种生绡上,安得的皪霜葩开。
霜葩能开不能谢,始信笔端生造化。
细看入趣直欲攀,亦复不知梢是画。
迎风冷笑斜窥檐,披烟淡竚拖轻缣。
丰腴略带清晓雪,疎瘦半横初夜蟾。
根栖怪石增奇绝,倒影寒溪照清洁。
斜枝兰外侣幽姿,冷蕊竹间标劲节。
超然笔法无糁尘,正欹仰俯态逼真。
几回卷轴却复展,生意不穷看转新。
只看幽韵自堪玩,莫道无香真可叹。
清香已在杳默中,暗起芬芳浮鼻观。
平生爱梅如爱贤,恨无好句模幽妍。
看君此画得天趣,妙写无声诗八篇。
吾闻古来能画者,画马胸中有全马。
君应满腹皆梅花,不尔安能笔潇洒。
想君家住西山边,万梅谷中庐数椽。
月宵携筇雪着屐,坐石瞰水窥风烟。
纫兰傲竹今几年,餐香换骨身可仙。
凝神吮墨淡一扫,不觉笔下花真传。
叹予自爱冰玉干,久藏一幅鹅溪绢。
请君为作雪中百花头上开,挂我壁间供客看。
方困长涂滑,俄逢赫日明。
只忧开太早,却恐雨还生。

鹅眼穿榆荚,儿拳怒蕨芽。不知王谢燕,此日在谁家。

炎光裂厚地,江汉如燖汤。闭户乐甘寝,婉娈在一床。

问我何独尔,爱此编竹光。侧身照琬琰,热手循雪霜。

有时万里梦,倏往浮湖湘。遂令傲轩冕,弥日慵下堂。

昔闻负暄老,意欲夸天王。我亦悲世人,触热趋道傍。

远水沉西日,寒沙聚夜鸥。平湖乘月满,飞棹接星流。
黄叶鸣凄吹,苍葭扫暗洲。愿移沧浦赏,归待颍川游。
湾潭幽意深,杳霭涌寒岑。石痕秋水落,岚气夕阳沉。
澄彻天为底,渊玄月作心。青溪非大隐,归弄白云浔。

廿四桥头步。听箫声、等闲吹过,良宵三五。偷向十三楼上望,漫掩四围朱户。

吹好梦、十年一度。数遍巫山峰二六,第一峰、留作行云路。

双星照,七襄渡。

三三径里三生谱。傍花前、栏杆六曲,三弦同诉。谈到绿腰花十八,半晌魂销色舞。

添八字、一痕眉妩。世六鸳鸯分四角,早二分明月三更鼓。

且莫把,四愁赋。

子胥鞭楚楚不绝,留侯入秦秦即灭。英雄为报一家仇,何苦漂流万人血。

胥不得佐太子建,良不得佐韩王成。不为赤松走,几为猛犬烹。

功人功狗两无益,徒受亭公谩骂名。张良不食谷,李泌不娶妻。

早欲祠黄石,何如老白衣。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迟。

鲁连不忍秦皇帝,密铸亡秦一柄捶。

汉家糜粟诏,将不醉、饱生灵。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天子宜呼李白,妇人却笑刘伶。
提葫芦更有谁听。爱酒已无星。想难变春江,蒲桃酿绿,空想芳馨。温存鸬鹚鹦鹉,且茶瓯淡对晚山青。但结秋风鱼梦,赐酺依旧沈冥。

频复多由志不强,七情胜处失闲防。身心自觉沈沦久,羞读颜渊好学章。

天行云从指骊宫,浴日馀波锡诏同。彩殿氤氲拥香溜,
纱窗宛转闭和风。来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
自怜遇坎便能止,愿托仙槎路未通。

可惜三春丽,偏为二竖磨。病因趋事少,贫乃负人多。

每叹升沈异,空嗟岁月过。朝来试揽镜,星鬓更如何。

雨香旧址有高台,自古登临到此来。千载文章秋鬼哭,一番钟鼓断鸿哀。

无端落叶因风聚,何处寒云向夕开。我是悲秋老词客,斜阳衰柳自徘徊。

春寒风压酒,水满月平桥。何处渔樵客,歌声到暮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