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遥望秋色长空下孤帆远去,更添离愁无限,待到重阳夜明月当空,她又与谁共酌?风烟茫茫,一叶孤舟,今夜又将在哪里呢?自己还不如那江月,可以照着她,与之同行。
经过采石矶,望夫山下,是何等伤感。李氏与自己同甘共苦,自己虽得功名富贵,又怎忍抛弃糟糠之妻,只能在远方想象她的音容笑貌,想念着儿女。只希望桐乡君子不要斥责我负心,我亦为此感伤不已,憔悴至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黄花,菊花,比喻李氏。
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
望夫山:望夫山有多处,这里指当涂采石矶边的望夫山。
衡:同“蘅”,杜蘅,香草名。
皋:江边高地。
桐乡:古国名,地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阙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下阙作者想象李氏孤单无依的悲惨境遇,感人至深。全词悲痛怅惘与悔恨无奈交织,读之颇感凄恻。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
“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下阙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但不能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黄尘蔽日贼大战,元年年除夜雷电。我军后之天威前,一鼓破贼淮阳川。
昨者此贼生齐东,眼中久巳无河嵩。渡河转战势果炽,长矛健马六石弓。
睢陈飞刃昼接白,亳颖劫火宵连红。一路生灵喂饿虎,中原杀气回春鸿。
于时中丞秉钺出,誓不灭贼如此日。三军素壮元老猷,诸将咸遵丈人律。
孔明纶巾不离首,羊祜轻裘仅掩膝。精采遽增朱雀帜,运用或参白猿术。
陷阵直如风扫叶,追北譬之蜂就蜜。二月朔日振旅归,夹道桃花照铁衣。
倾城尽出牛羊犒,父老争迎锦绣旂。喜气真随阳气发,愁云化作轻云飞。
捷闻天子喜动色,满朝誉公降褒敕。白金绮缯宁足酬,异日凌烟看画墨。
尔我心相许。喜年来、团圞里社,夜分常聚。生世不谐逢歉岁,又恐饥驱人去。
飘泊在、异乡村坞。已矣身名拚灭没,纵飞腾、仆已伤迟暮。
总话到,销魂处。
一杯相劝休相拒。算生年、真能满百,也知有数。况是彭殇难预料,几个亲朋无故。
宗吴辈、顿成今古。欲觅孤坟何处是,怅荒原、草满无从顾。
正萧瑟,秋风度。
代不数人能几见,去去江空岁年晚。闭门一字不堪煮,无补费神诗作蹇。
西风尽夕城满尘,带水沸潮消息断。十七柳凋十桂爨,更问菱湖与桐馆。
风花一瞥旋成毁,那及黄楼丑魏衍。书来海上如说梦,自在人间已枯菀。
断云含雨向何许,泪眼不晴天不管。布衣许身老转拙,失计残年难饱饭。
履綦故蹊绿苔满,子宁不来梦当返,小别千年万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