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江波不响泥潜龟,晴回雪起鸥不知。飘飖已惊客子听,渐沥讶有清飙吹。
推窗剧望杳无际,青山不辨眉与髭。奔腾元气裹万象,钩扰夜雾疑春澌。
循卑不逐埼岸转,陵险未觉重冈危。弥江幂林走浩浩,嘘帘拂幔来丝丝。
奇哉洪纤尽涵络,我思造物诚何为。惟天生物爱如子,阴阳煦妪劳携持。
年丰岁晏百事罢,恐有滞燠烦肤肌。巧出奇葩破岑寂,更敷琼乳膏其儿。
却嗤蒲柳避寒节,不偕梅竹娱良时。祇余孤艇浪迎枕,仰触断篷霜压帏。
强呵冻指嚼残笔,忽睹丽景惭幽姿。安得枯肠脱寒瘦,竞吟瑞语纷淋漓。
刻画元功夺神柄,铺扬嘉颂陈天墀。不然柴关裹足寐,却顾梅萼连山披。
僻行喜见宿麦吐,步猎更试重环驰。奈何两者俱不就,恋此清夜双残卮。
独欣联床有叔子,片帆千里行相随。今宵苦冷未可卧,梦中归路茫何之。
日落寒城闭,天空倦鸟归。高楼才暝色,新月亦清辉。
秋兴骚人赋,乡心客子衣。王门岂无事,载酒过玄晖。
民以食我兵,兵以卫我民。此事非两易,实由如一身。
孙策入江东,菜茄不动尘。吕蒙入荆州,一笠威必伸。
彼生割据时,勘乱尚假仁。煌煌圣明朝,湛恩如阳春。
边吏一不谨,遗害不可陈。特简爪牙士,来拯水火人。
尔亦由闾阎,升为貔虎臣。胡不念民苦,迅捷报枫宸。
佳人翠袂映幽竹,风鬟雾鬓清如玉。崎岖一棹长淮曲,客子薄莫歌死鹿。
盍离毒嘬即裀棹,此身誓死不受辱。天地黯黪鬼神哭,罗襦锦带深结束。
泉源断绝贞心暴,姓名不假青史录。柔弱在貌刚满腹,幽光万古照祠木。
男儿忍使纲常覆,过此不知何面目,哀哉此辈真禽犊。
昭平滩险恶,最险是龙头。药弩弦齐彀,铜刀鞘屡抽。
红巾翻把隘,白昼竞钩舟。倘得山韩将,狐群岂足忧。
油壁香车几度来,赤阑桥畔起惊雷。梦随暮雨阳台去,愁踏春波洛浦回。
青鸟衔书通密意,彩鸾留咏惜奇才。苦心一寸如红烛,总遣烧残未作灰。
生熟群黎计万千,暗中滋蔓苦年年。黄茅白草人间瘴,密箐深林海外天。
五指山迷容窟兔,一林叶落听鸣蝉。道开十字成虚语,安得长鞭策锦鞯。
春风摇漾一丝丝,嫩绿轻黄二月时。见说流莺栖不稳,低飞仍觅隔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