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题为“送春”,词人感叹春色、春事,实际上是借以哀伤宋朝故国的沦亡,全词即围绕这一题意展开。
上阕前三句以“春汝归欤”发问,向读者展现出春将归去的场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词人面对春天的归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询问:春天你真的要走吗?然而春天不顾词人的留恋,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走时风雨交加,百花凋零,烟雾漫天,一片凄然。那么春天究竟能走向哪里呢?词人从东、南、西、北四个空间方位将春天可能走的方向一一呈现:北有险关挡道,南有旷漠阻隔,东至江浙,西到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是芳草遮渡口,飞花塞道路,春想归去,却无家可归。所幸的是还有一个蓬壶仙岛,可以小居百年。那么,既然四处无路,词人为何冒出一句“小为蓬壶借百年”呢?原来,这一句正是喻指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处江南一隅的上百年历史。通过此句隐喻,整首词借伤春、送春、问春来寄托哀悼北宋南迁,终致南宋灭亡的主旨便愈见清晰。之后,“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的问春,也就有了着落。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置北方失地于不顾,肯定是认为“江南好”。但是,既然“江南好”,缘何仅寄居百年就匆匆离去了呢?这“问夫君”,字面上看是女子问丈夫,但这“君”,实际上正是指南宋的最高统治者。词人深责南宋当政者不思进取,全无志气,自甘沉溺江南l临安这个洞天福地,最终致江南国土尽失。“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一问,问得尖锐、深刻而又满怀沉痛和哀伤。
下阕则集中写南宋灭亡后让人“堪怜”的春色。这“江南正是堪怜”与上阕“江南好”形成对比反差。“但满眼杨花化白毡”,表面上言春色已尽,实际上在词人眼中,这如同大地披丧服,处处寄寓着作者为故国沦亡的哀悼之情。接下来“看"字引领的四句,描述南宋宫廷如今长满野草,蜜蜂和蝴蝶在昔日的帝王台上飞舞。故国何以如此,词人没有正面作答,但在字里行间却埋藏着词人那颗被压抑的对故国眷念的赤子爱国之心。在这颗跳动的赤诚之心上,既淤积着痛恨宋朝君臣无能的愤懑,又弥漫着个人无能为力的痛楚。情已至此,词人干脆抛开前面的比兴象征,直接宣泄自己迷茫彷徨的忧伤:“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春色已尽,国运到头。词人犹豫徘徊感到前途渺茫,即使握有七彩珍宝做的马鞭又能怎样,难道还能使时光倒流?春天重回,国运复振?一切都晚了,一切复兴赵宋王朝的梦想都是枉然。全词在“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三句后戛然而止。国家虽已败亡,但词人仍眷恋于故国不愿离去。在一声珍重的问候中,将词人对故国的眷恋融会其中,真是语短情长,令人回味。
北固行坦迤,平冈若修塍。江山出两腋,群物无遁形。
顾盼收金焦,迢遥控层城。城中起炊烟,山气相与凝。
日色射远江,跃冶光晶荧。天水上下同,微波不能兴。
翻思弄舟好,失我向所惊。下山寻花溪,落日喷朱樱。
花亦爱晚妆,高低众态生。穿花藉草坐,归路香冥冥。
林下何人共入林,宗雷乘兴许相寻。当机慧业苏张辨,出袖清风李杜吟。
花时恰好花边坐,世谊难忘世外心。借得青毡覆羌被,泮池珠水一般深。
重帘小阁关心事,绿遍萱丛。旧时相逢未嫁,冷落金虫。
去后千回梦忆,重逢瞥见姿容。人间辛苦都尝遍,灯前拥髻愁浓。
算只玉钗恩重,留结表心同。年来敢道宋家东。何计决芳悰。
悔教端阳一别,直恁匆匆。玉冷环留脆碧,香消枕腻残红。
纵眼前有人欢笑,才回首便自忡忡。肠断萧娘一纸,何必怨君终。
太尉出世姿,用兵自神武。怀中左氏传,羞与绛灌伍。
燕云唾手得,甲卒尽熊虎。北开玄冥天,南靖朱光土。
国耻犹未雪,百胜曷足数。誓将与诸君,痛饮黄龙府。
不观颍昌旗,气已吞边部。
橡楠缘冬气,郁郁储群烟。远风振天羽,征雁皆南还。
一岸隔遥水,入路临溪田。朝发甘罗城,夕驻清河湾。
偃息秣良马,束书悬双鞍。爱此严霜辰,高帽发连卷。
轮蹄动不息,佳兴引胜缘。绮思托幽素,怀彼《行路》篇。
淮河日已远,黄河何溅溅。握手石梁侧,纵目当遐天。
丈夫安可悲,敬业尚慎旃。子归拜堂下,堂上方盛年。
花柔英气,酒祓深愁,高楼明月清宵。燕昵莺痴,剧怜豆蔻香梢。
十年絮泥心事,又东风、催起春潮。争忍俊,是犀心一点,凤咮双翘。
次第番风过也,怕绿阴结子,春去难招。好托微波,殷勤为护双桡。
天涯自惊老大,且尊前、偎倚纤腰。银烛灺,渐曲终人渺,惆怅红桥。
昭代耆英绍洛南,当年肥遁我曾谙。蒹葭露白三丘寺,裙屐风流一镜涵。
龙缝澄清应见底,人间胜赏费幽探。痴僧莫漫争门户,谁是长存不老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