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滋百卉,不荣孤柏根。白日回阴崖,霜雪惨不温。
丈夫重知己,烈士轻感恩。姜生起句余,水击南溟鲲。
《商歌》一亩宫,名动万乘尊。孤高取众忌,当路谁攀援。
季布揖曹丘,感激由片言。何况贫贱士,风飙阻重阍。
枚朔善骫骳,庄徐擅高论。连尻结股脚,词赋若云屯。
君独衔恤归,秋风刈丛萱。虎鼠竟何常,挥手声暗吞。
髯公本儒者,而有燕颔姿。一朝秉元戎,虏马不敢嘶。
赫赫百年内,举筹不数枚。大易称神武,岂在多伤夷。
明主见万里,何况数驿驰。白壁本不瑕,青蝇亦何为。
昨闻敕尚方,作貂缀冠禔。插羽高尺五,庸以华勋题。
愿君秉忠谅,以答鼓鼙思。
南薰门外春光老,絮雪晴飘教场草。三卫精兵点得齐,练习今朝比常早。
长竿钜旗悬将台,四面辟易行人开。前驱虎旅骏奔走,太监乘马当街来。
逡巡过去才都督,侍郎参行辔联属。绣衣御史并三司,冠盖低昂密相簇。
绳床列坐阅武亭,城外击鼓城中听。周遭柳围地宽广,阵势任摆方圆形。
内分横直开长道,火炮冲天队初到。弰尽雕弓冰作弦,通题勇字金涂帽。
急鼓争喧骑士驰,骁捷不数幽并儿。抡鎗夺槊左右射,互骋才艺誇神奇。
一声遥听敲钲响,输者鞭笞赢者赏。荷戈束甲捲旌旃,沿路飞尘扑归鞅。
风传?篥远近鸣,纷纭部伍各返营。太平方信从军乐,惟请衣粮不出征。
眼前草木强争春,往日繁华一聚尘。山水中閒赏心在,不知谁是肯堂人。
绛节氤氲上太清,紫烟缥缈冠层城。鹓行不动瑶池影,凤幄微闻玉藻声。
律应一阳璇象转,福凝五位泰阶平。礼成回跸传行漏,百尺华灯阙下明。
北榭层基下,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根密仅通流。
劲节轻环粉,狂鞭怒走虬。风霜胡可动,松柏乃吾俦。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