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通霄汉润通泉,融结还从太古年。数点青螺云起处,散为霖雨遍山川。
书阅扬州贡,功观禹化覃。香包分橘柚,秋色动江潭。
破暑花凝雪,凌寒叶染蓝。金衣爱日照,珠实碧波涵。
未止诸侯计,曾闻四皓谈。颜欢陆绩母,业世李衡男。
送客愈吟桂,书时坡韵儋。洞庭夸浙右,温郡冠江南。
节物清霜重,家山绿蒂含。青黄出篱落,朱绿耀林岚。
昔贡千金颗,遥驰万里函。新宜荐寝庙,香可供瞿昙。
夔子那能比,罗浮未许参。何人传是陆,端类列非聃。
在品宁为四,蒙恩或赐三。乡情寄初熟,旅况忆幽探。
嘉拜亲开合,珍藏净洗甔。行将解印绶,归种当田蚕。
根向横阳觅,泥寻斥卤担。荒芜耘径草,封植伴溪楠。
不用千头富,聊资一饷湛。茅斋辟杜甫,仙井汲苏耽。
佳境妙餐蔗,闲庭胜莳苷。雁行三峡荔,奴视四明蚶。
欲继花为谱,应同柳驻骖。禦偷篱著棘,愁冻灌添泔。
掩映青云叶,光华碧玉篸。酿成浮瓮蚁,蒸辟蠹书蟫。
护蒂期存乳,留皮欲去痰。恨无亲可遗,忪惨白岩庵。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凉州鹰,使者讽之献王廷。王者久不贵异物,今日何与昔旨拂。
君无荒,臣有表,悉索徵求慎微小。旅獒入贡载《周书》,世间玩好无时无。
古来为官者,患在不自知。新官初来日,旧官将知时。
谁兴来暮歌,谁泐知思碑。古人如可作,此语非我欺。
忆我来兹土,刚是一年期。我民无犯法,法在有等差。
我民有待泽,泽及无或遗。二者皆吾勉,未必无偏私?
嘉哉我士民,古风尚可追。士习略淳朴,民俗近恬熙?
舆情思所威,责在官所为。顾我一书生,十载莅边陲。
循声非敢忘,终岁累奔忙。春风度玉关,夏雨本相随。
秋霜及冬日,畏爱宜并施。谁为一年中,不足言抚绥。
所愧亲民官,官与民相离。未闻为父母,不自爱其儿。
未闻为赤子,不以母是依。但愿吾父老,特此千庭帏。
人生重孝悌,百行为首推。从此施于政,家国无异宜。
士民听我语,治人先自治。耕读安本分,举动循矩规。
听戒在多事,好讼逞虚辞。勿以身试法,私翼长官慈。
新官父母来,我知从此辞。匪徒为尔言,呈亦凛在兹。